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12篇
丛书文集   32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32篇
社会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宋代理学家建构起一套以"天理"为最高范畴的哲学体系,"天理"即是信仰的"本体","诚"的境界与"天理"本体是同一的。因而"诚意"不是知识体系中的问题,而是信仰体系中的问题。"诚"很难体会和把握,学者只能由"敬"以通"诚"。"敬"是"敬"之意,即对于神圣之物的惧。真德秀在《大学衍义》一书中讨论"诚意正心"问题,重在"崇敬"和"戒逸欲",其本质上乃是建构"帝王之学"的信仰体系。  相似文献   
82.
儒家思想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对中国民众人生哲学的影响深入骨髓.儒家推崇“内圣外王”之道,把效仿水、尊神事鬼作为提高内心修养、实现安邦治国的理想的途径之一.在其影响下,民众既崇尚水之“德”与“智”,又带着功利之心敬“鬼神”.同时,将之与自身实践融合起来,在鬼之存在与否,怕水与怕鬼之间,远与近之间,又作了诸多权衡,形成了一种符合自身需求的生存哲学与智慧.俗语“远怕水,近怕鬼”正是这种生存哲学与智慧的体现.  相似文献   
83.
林纾的笔记集《庐琐记》,反映了包括民间信仰在内的社会百态。文章以《庐琐记》所载之旗人东岳崇拜和士子祈神等民间信仰现象为例,利用方志、笔记等地方文献,分析民间信仰的世俗化特点,指出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方面,特定人群有自身的崇拜对象和信仰行为;另一方面,当面临人生的不确定因素时,民众会“随俗”走进祠庙,焚香祈祷。与向什么神祗祈祷相比,此时他们更为关注的是如何顺利实现心中的愿望。  相似文献   
84.
彭清深 《船山学刊》1994,(2):216-227
北宋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在中国历史是影响深远的“熙宁变法”在宋神宗赵顼的发动和王安石的主持下,大张旗鼓地开展起来了。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精神,同反对变法的保守派进行坚决斗争,使新法前后推行了十六年之久。但是,由于变法只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改良,并没有触及导致社会危机加深的社会经济结构,对造成宋代“积贫”,“积弱”局面主要根源的专制皇权过分膨胀的问题更没有任何触动。因此,新法虽然推行多年。  相似文献   
85.
传统法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对现代法治的实现具有深刻影响,而且主要是消极影响这点是不言而喻的。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实现我国社会生活的法治状态,而不解决好传统文化对现代法治的影响这个关键问题,这个目标是很难实现的。文章试图从分析我国传统法文化形成原因入手,来阐述我国传统法文化与现代法治整合对我国实现法治的重要性,重点阐述了我国传统法文化与现代法治整合的途径及意义,目的在于为我国现代法治社会的建立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86.
海德格尔的良知的呼声表现形式是缄默,其目的是将此在从沉沦中唤醒.此在对于良知的呼声回应是愿有良知.愿有良知就是缄默的、时刻准备的、向着最本己的罪责存在的自身筹划,也就是决心,在此在下定决心中,此在才能找到它的本真能在.  相似文献   
87.
海德格尔看来,无的问题之所以在传统哲学或形而上学中无法得到回答,是因为传统形而上学忽视了存在者的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存在论区分,并且从存在者的角度将“无”看成是存在者(或“有”)的某种缺失。海德格尔对于“无”的具体论述主要集中于《存在与时间》《形而上学是什么?》和《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这三部作品。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从生存论的角度出发把“无”理解为世界的无意义和此在的“向死而存在”;在《形而上学是什么?》中,海德格尔把“无”看成是世界作为存在者整体的“跌落”或“沉没”以及相应的“无之无化”;在《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中,海德格尔的思想发生了转向,并且放弃了他之前的生存论思路。他借鉴了谢林关于“实存”和“根据”的区分,把“无”和“无根据”联系起来,认为“无”既意味着“无根据”,又是“无根据”中建立根据,也就是“建基”。在此之后,海德格尔很少讨论“无”的问题,这也意味着,在海德格尔后期哲学中,无的问题消融在更具普遍性的存在问题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