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03篇
  免费   429篇
  国内免费   49篇
管理学   505篇
劳动科学   25篇
民族学   99篇
人才学   87篇
人口学   8篇
丛书文集   2904篇
理论方法论   482篇
综合类   5654篇
社会学   364篇
统计学   53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35篇
  2022年   356篇
  2021年   199篇
  2020年   173篇
  2019年   193篇
  2018年   124篇
  2017年   196篇
  2016年   202篇
  2015年   353篇
  2014年   520篇
  2013年   445篇
  2012年   579篇
  2011年   640篇
  2010年   657篇
  2009年   669篇
  2008年   654篇
  2007年   602篇
  2006年   512篇
  2005年   515篇
  2004年   456篇
  2003年   493篇
  2002年   399篇
  2001年   358篇
  2000年   309篇
  1999年   116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63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朱熹和谐理念的现代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熹对传统思想中的和谐理念进行了全面的阐释,是一份值得研究的珍贵的思想遗产。朱熹从自然和谐、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等方面论证了和谐的普遍性;从公平性、公正性、和平性、包容性、多元性、适中性、和睦性等方面论证了和谐的原则和基本精神;从宣传教育、建立纲纪、减轻负担等方面论证了实现和谐的方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52.
本文以“代表先进的生产力”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分析儒家伦理精神“生产力代表性”的“实然”状况,“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应然”要求,寻求到转型的“适然”途径。  相似文献   
53.
那时候,我一直对苏芽耿耿于怀!当初,妈妈病重的时候,在我们一家人莫大的痛苦面前,她冷静得近乎冷漠。她摸着我乱糟糟的头发说,要是妈妈不在了,给我当女儿吧。  相似文献   
54.
韩愈认为文和道是同等重要而又彼此独立的,各有其不可替代之价值。朱熹从理学出发,以文道一元说取代了韩愈的文道二元说,认为文与道不可割裂,且文从属于道。在对韩文的评论中,朱熹深入阐发了其风格高、变、正、阔、雄的特点,但仍对其重文辞而不悟于道表示惋惜。  相似文献   
55.
张謇在兴办教育的实践中,积极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及教育经验,顺应社会发展与南通地方自治的需要,以补充学校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完善社会道德、改良社会风气、培养专门人才、推进“地方自治”为目的,在南通兴办了结构合理、体系完备、形式多样的,包括综合性、专业性、职业性的一系列社会教育事业,对促进南通地区社会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些实践活动也丰富和发展了张謇的社会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56.
荀子关于大一统王权政治的构想反映了儒家学说为适应战国末期的社会转型而发生的理论变迁。荀子提出了礼法互补、王霸并用的系统理论,为大一统王权政治提供了最佳的治国模式。关于大一统王权政治的制度建设,荀子论述了他的王政和王制的思想。荀子主张尊君,以树立和维护君主的权威,同时又主张以儒家的道统与民本思想为主,建立起对君主的权力与意志的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57.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古代氏族社会各种礼的温情依然残留着,并且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还在一定层面上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尽管孟子思想中最核心的观念是"仁",但他依据孔子以"仁"释"礼"的思路,对"仁"进行了理论抽象,不仅把"仁"看作是礼的内涵,而且进一步论证了礼乐制度所体现的仁义礼智,是一种先验的道德理性,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本质规定。  相似文献   
58.
若从历史的源流条贯上考察 ,书院为中国教育、学术、文化、出版、藏书等事业的发展 ,对民俗风情的培植、伦常观念的养成等均作出了重大贡献。如今 ,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千年之久的“书院文化”正愈来愈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在今天看来 ,书院教育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仍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1、“居敬”“穷理”、注重素质教育 ;2、教研结合 ,相得益彰 ;3、自由“讲会” ,吸纳众流 ;4、不偾不启 ,倡导自学  相似文献   
59.
60.
吴澄是元代与许衡齐名的两大“真儒”之一,有“南吴北许”之称。他和会“朱陆之学”于有元一代,实起了“宋明理学”发展的桥梁作用。然而在我国的教育和哲学史的研究中,他的地位并不显赫,特别是在书院教育史的研究中,他拟乎是被遗忘的人物。我认为这是不合乎历史实际的。我这里主要是探讨吴氏草庐讲学与书院教育的关系,及其在书院教育中的学术地位,从而看出吴氏在宋末元初书院处于窒息时期所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