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36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59篇
社会学   4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程丹  唐丹 《兰州学刊》2006,(4):41-43
长期以来,我们都把新文化运动时期“问题与主义”之争看做是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论战之一,对胡适与李大钊在此次论战中的研究也都侧重于谈他们的分歧。现在看来是有失偏颇的。其实他们的观点也存在着许多相似的地方,本文主要探讨胡适与李大钊在“问题与主义”之争中的相通之处,并力求对之进行全面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32.
毛泽东一生推崇鲁迅,这并非是为了利用鲁迅,而是基于他们思想的相通。在文艺问题上他们也有诸多相通之处。他们都视文艺为推动革命前进的重要力量;他们都强调要把革命向作家提出的要求化为作家情感的内在需要;他们还强调文艺工作者要从实际出发,从中国国情出发,创造出符合中国现实需要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33.
世界是万物一体的存在,其真象由万物一体关系所形成的显现与隐蔽、有限与无限构成的无穷景域所呈现。因此,世界的本质不能被科学求证的方式所证实,也不能被黑格尔式的概念所定义,人类不能只是立足于事物本身,进而将事物还原为事物而与世界割裂,而只能从人与世界一体相通的关系中予以呈现。艺术审美超越经验形态和认识形态,具有无限自由和不断升华的特殊的精神形态,是人类精神的"灵明"与世界的无限性融汇相通的产物,是人展示世界、体悟世界真象的重要方式。艺术审美用"物"的方式敞亮着世界和启示着人对世界真象的体悟。  相似文献   
34.
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一些西方人把中西文化间的差异无限扩大,乃至到了不可理解的地步。张隆溪在研究中对这种文化对立的差异性研究进行了质疑和批判。他的跨文化研究具有鲜明的平等意识,在语言的阐释中积极寻找中西文学中相通的主题。比较文学的跨文化研究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应对西方话语而产生的某些结论上,而是要在中西文化的细微阐发中做到同中见异和异中见同。  相似文献   
35.
36.
以国学为体,武侠文学为用,可展现国学与武侠文学的相通性。民国武侠小说家以其国学基础深厚,在将眼光投向外域时显得更有底气,显现出国学经世致用功能。国学与武侠文学分别体现了文化的雅俗分野,既与文学史上的诗文分体有关,也与时代和受众群体有关,利于互补互动。民国武侠文学众多母题套路的梳理探究,有助于部分地超越国学、传统文化的思想史宏大叙事视角的局限。国学与武侠文学对比,更易发现彼此的局限性、不足之点。从认识价值的不同获得方式看,武侠文学专题研究可以给国学以具体化的补充;从经典的载体及其媒介特点看,重国学原典"章句"而不重视武侠文学原典。了解民国"文化变迁"时代的武侠文学,是了解中国文学、传统文化的一个难得的窗口,也可顺便增强相关的国学素养,或曰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37.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兼善天下理念的现代彰显与践行。民心相通既是"一带一路"所必须承载的使命,也是其成功与否的关键。忠恕之道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和世界三大宗教文化的共同思想元素,推动民心相通关键工作是做好人文交流,要通过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交流来推动,可以作为各国人民和平共处、平等相待的金规则。因此,坚持忠恕之道可以打通人心相隔的阻梗,为"一带一路"建设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铺筑通畅的人心通道。"一带一路"建设必须秉持忠恕之道,体现平等、包容、共赢的精神。  相似文献   
38.
李梦圆 《理论界》2015,(3):123-127
归有光(1506-1571)与李贽(1527-1602)均为明代重要的文学家。学界从未将此两人作一比较研究。从生卒年上看,归有光早于李贽而生,且归、李两人存在数十年的人生交集。细究而看,两人存在诸多相通之处。主要表现在两人的人生道路均坎坷多舛;两人均独抒己见,勇于质疑,敢于发表与他人不同的言论;两人均受庄子思想和阳明心学的影响,推重"真",主张从心而发,创作出情真而动人的文学作品;两人均有对"奇"的好尚,显示了包蕴性的艺术思维。人具有丰富性而不只有一面,应还原单向度的人为丰富性的人,通过对两人相通性的探究,更能从多层面加深对看似迥然有异的归、李二人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39.
通过比较毛泽东与瞿秋白的思想历程、理论建树、文化性格等,揭示了两人在理想目标的追求中既有惊人的一致,又有迥然相异的气质特征。  相似文献   
40.
在天人关系问题上,荀子提出“天人相分”的思想,内含天人对立统一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当今之世。天人关系观点虽多,但天人相通即对立统一思想确是大多数有识之士的共识,从荀子的天人相分到当今的天人相通是天人关系问题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一个圆圈,在环境问题倍受关注的今天,理顺这一思想圆圈,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现实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