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6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88篇
社会学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01.
巴金在他的代表作《家》中为我们讲诉了高家悲欢离合的历史,刻画了许多性格各异的鲜活的人物形象,同时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对人,尤其是对那些柔弱而善良的女子的束缚和毒害。文章从鸣凤、梅、瑞珏和琴等几个典型人物形象入手,分析了《家》中女性的悲剧形象及悲剧的根源。文中认为这些女性的悲剧归根到底是封建的专制和礼教及封建的奴化教育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2.
黄健 《社科纵横》2009,24(11):72-73,84
鲁迅的小说《呐喊》和《彷徨》,是“五四”时期最具批判理性色彩的精神小说,这些小说揭示和批判了礼教吃人的罪恶,描绘出具有深邃象征意义的“鲁镇”文化环境和“未庄”文化环境,于深层次的民族心理结构中,发掘出封建专制统治下,愚顽的封建意识所造成的国民心理的痼疾,小说表现出强烈的思想启蒙和改良社会人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3.
张国刚探讨了以儒家伦理为中心的礼法名教的发展脉络.他认为,作为先秦时期百家中的一家,历经汉代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儒家经典被内化为士大夫风操,士族之家各有家法.唐代以来,士族开始与官爵脱钩,礼法文化也为更多的社会阶层所接受.随后兴起的理学,则是针对业已下移普及的礼法文化完成了一次理论化重建.牟发松对唐代"山人"作了考论,他认为,唐代"山人"大抵可分为为皇室神圣化、王朝正当化提供宗教论证型,身在山林、心在朝阙、走终南捷径型,参与政治又与政治保持一定距离型,以服食、医药等致长术之术为主的专业型.不过就"山人"身份的本来意义而言,应该是处山林之远,以在野的身份与朝廷之士相对.杜文玉根据<刘中礼墓志铭>等资料对唐代内诸司使中的牛羊使、武德使、客省使等使职职能作了补充研究,并对威远军的设置与罢废以及威远军使的设置情况作了详尽考述,指出了威远军使与监威远军使的区别.孙继民认为,社会史观与唯物史观是陈寅恪、唐长孺解读<桃花源记>的两个维度,在解读<桃花源记>过程中,陈寅恪是开拓者,并给后来者以启示;而唐长孺则是踵继者,自质疑始,又在质疑中继承,同时蕴涵超越.  相似文献   
104.
两汉时期妇女贞节礼教趋于定型,具体表现在礼学和女教著述的涌现、宣扬贞节的理论严密而系统、政府对贞节干预的常规化、以及女性恪守贞节行为的增多.在礼教的推动下,两汉女性贞节观念随之经历了一个由淡薄到强化的过程,至东汉后期贞节观念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认可.汉代的贞节礼教无论在贞节理论、宣扬贞节的方式以及女性恪守贞节的行为等方面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5.
成富磊 《兰州学刊》2013,(1):205-207
清末围绕新刑律的修订有一系列争论,张之洞之后,以传统明刑弼教原则对修订法律馆刑律草案进行反驳的代表为桐乡劳乃宣.在预备立宪阶段,清廷以上谕的形式为新刑律草案规定了礼教与宪政的双重约束.在此前提下,沈家本与劳乃宣实无可能以礼教派与否来分别.以劳乃宣措意的“亲属相殴”条为例,本文认为沈劳之争的一个关键区别在于刑律正文中是否严格按照服制明定等差.这是信奉旧律原则的劳乃宣真正关心的地方,也是沈家本不愿由为说辞加以辩解之处.  相似文献   
106.
为探索关学在儒学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运用文献、史实与逻辑分析方法,就关学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体系和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分析认为,以张载为代表的关学理论在儒家教化的发展中对于推动儒学教化由官方走向民间,由士人走向寻常百姓起了里程碑式的作用;关学对儒家教化的推动作用突出地体现为关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乡规民约——《吕氏乡约》;关学特别重视在宗族乡里实行礼教;关学人物在讲学中特别关注民风民俗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7.
《梅玉配》继承《西厢记》、《牡丹亭》反对父母包办婚姻、反对封建礼教的传统。它以喜剧形式在礼赞年轻人的爱情的同时,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具体细致的比较,让人们看到父母包办姻婚的可怕。  相似文献   
108.
在中国文化史上,六朝文化集秦汉之雄伟博大,诸胡之自由强悍,以独特鲜明的个性留下光彩夺目的一页.魏晋六朝既是中国政治史上最黑暗纷乱的时代,又是精神史上人性重新觉醒开始认识自我的时代.六朝文化具有宽容精神,涵容百川,吞吐万象,儒、道、玄、佛各种文化思潮竞相争奇斗妍,学术文化氛围空前活跃;文人雅士关注个体生命价值,力求摆脱礼教束缚,想象力和创造力获得自由驰骋的空间,呈现出文化开放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9.
唐传奇《莺莺传》是一篇感动人心的作品,然而小说中作者元稹对张生始乱终弃行为的庇护使得这一文本略显怪异。在后世的改编之作中,张生的形象得到了改变,这是人性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10.
"祀天"是历代"大典",皇帝必须亲自出席,以表示作为"天子"地位的合法性。明朝从太祖至孝宗,都亲祀天地,缺席祀典从武宗晚年开始。嘉靖十九年,祀天由勋臣代行,此后成为惯例。神宗在位的四十八年,仅祀天两次。从"祀天"的态度,可以看出明朝皇帝从亲政到疏懒的变化,但反映的却是整个社会对传统礼教的蔑视,是明朝中后期上下互动的"自由之风"在上层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