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631篇
  免费   3149篇
  国内免费   674篇
管理学   14018篇
劳动科学   1356篇
民族学   2684篇
人才学   2265篇
人口学   1439篇
丛书文集   31498篇
教育普及   2篇
理论方法论   7912篇
综合类   56193篇
社会学   10980篇
统计学   3107篇
  2024年   569篇
  2023年   2137篇
  2022年   1222篇
  2021年   2151篇
  2020年   2142篇
  2019年   2294篇
  2018年   1079篇
  2017年   1848篇
  2016年   2471篇
  2015年   4000篇
  2014年   8942篇
  2013年   7632篇
  2012年   9421篇
  2011年   10644篇
  2010年   9359篇
  2009年   9564篇
  2008年   11641篇
  2007年   8488篇
  2006年   6911篇
  2005年   6517篇
  2004年   4949篇
  2003年   4317篇
  2002年   3722篇
  2001年   3283篇
  2000年   2485篇
  1999年   1156篇
  1998年   685篇
  1997年   506篇
  1996年   408篇
  1995年   249篇
  1994年   153篇
  1993年   119篇
  1992年   90篇
  1991年   83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47篇
  1987年   35篇
  1986年   28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5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21.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生命伦理学更应该被看作是实践伦理学而非应用伦理学,这在某种程度上否认了以一种演绎的模式将抽象理论或原则带入具体的生命伦理学问题的方法论。作为替代原则主义以及高级理论之演绎性应用的另外一种方案,殊案决疑得以突出个案特征与实践情境,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了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上立竿见影的效果。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完全否定了理论的解释力甚至实践意义,毋宁说,它在某种程度上激励了原则主义作为理论和方法自身的反思、修正与发展;这缘于道德直观与道德反思总是在辩证地互相调节和修正,而理论存在的意义即在于此。  相似文献   
22.
相对于应试教育和社会化教育而言,素质教育是大学最本质意义上的教育。从教育是学生主体自身的教育看,素质教育是学生主体本位教育。正是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性存在,才产生了教师主体性的教育活动。所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本质上不是一种主客体的关系,而是一种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从教育主体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看,素质教育是学生主体本位教育。作为社会主体的人,都有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正是主体自身这种发展自我的内在要求,构成了其不断成长的内在动力。教育功能的发挥,只有走全面开发受教育主体素质之路,才能事半功倍、业绩卓然。但教育功能的发挥主要不是通过教育者的教育过程和手段来实现的,而是主要通过受教育主体自身的艰苦努力来实现的。所以受教育者主体的确立,就显得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23.
现在多数外语课堂大多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中心,而二语习得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因此,外语教学应该遵循这一规律。本文选取了二语习得中的输入理论和输出理论进行介绍,分析了二者与德语课堂的关系,进而推出二语习得理论与德语课堂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  相似文献   
24.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平安中国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的新追求。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对平安中国建设具有深刻启示,它不仅为平安中国建设提供理论基础,也是平安中国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5.
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建设的理论阐释和政策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养老服务已经成为政府和全社会关注的重大民生工程。其中,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建设成为一个关键议题。文章认为,如果这一关键议题不搞清楚,势必会影响养老服务的路径选择,甚至影响所选择的养老服务的发展路线和发展道路是否顺畅。为此,文章结合已经出台的养老服务政策,首先,从社会政策理论的角度阐明在什么情况下要建立基本养老制度,以及社会福利体制与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建设的关系;其次,对养老服务制度建设的意识形态理据和中国养老服务模型的选择进行阐述,据此提出混合经济的养老服务模型,认为必须建立基本养老制度,厘清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和界限;再次,提出基本养老服务制度的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26.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社会发展,不是对具体的社会发展问题进行实证研究,而主要是运用逻辑手段,对复杂的社会发展现象进行抽象、概括,揭示出社会整体发展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为了对社会发展有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从社会、社会革命、社会变迁、社会转型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入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7.
张士引 《北方论丛》2015,(5):141-147
贫困表现为人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富裕社会”中的贫困表现为私人生产、物质生产的过剩和公共生产、精神生产的不足。加尔布雷思认为,美国“富裕社会”中贫困的原因是不平衡的“二元经济体系”,只要实行“新社会主义”,实现“计划体系”和“市场体系”的平衡,就能解决“富裕”背后的贫困问题。由于这一设想是以不改变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为前提的,所以,只能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改良。只有扬弃经济学的“传统智慧”,建构以促进“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目标的“全面生产”经济学,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富裕社会”中的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28.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妇女学(Woman’s Study)最早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高校。加州圣地亚哥大学于1970年建立了全美第一个妇女学系,这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第一个妇女学系。社会性别作为一种分析范畴,与妇女学的诞生、发展是一致的。二者都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女权主义运动中诞生的。学者们将社会性别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引入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文学等各个学术领域,并由此对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相似文献   
29.
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近代中国民族复兴思潮的形成过程。但民族复兴思潮发展到"民族复兴运动",则是1931年以后之事。它率先起于民间,本只是"思潮"的一种强化说法,但这种社会意识氛围却正好为取得执政地位不久的国民党当局所运用。国民党一方面输入传统儒家精神,一方面公开鼓吹独裁救国和对领袖的绝对服从。在多种合力推动下,1930年代中期"民族复兴运动"进入舆论论述高潮。这些论述涉及到"民族复兴运动"的总体阐释,也涉及如何结合各自的行业或从事的事业贡献于"民族复兴运动"。时人迫切希望"运动"能落到"实处",但落实不易,"高潮"成"高调"。  相似文献   
30.
“社会治理”作为党的新兴执政理念,倡导“多元共治”的公共事务治理之道。伴随社会治理理念的持续发酵,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成为基层政府不断探索求新的试验田。在基层,社区居民、村落居民各自以不同的形式积极参与到公共事务的协商讨论中,涌现出多种多样的协商形式,为营造基层协商空间提供了制度化参与平台;但介于许多协商形式是长期制度实践的结果,其在程序化方面尚未适应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要求,加之基层社会治理主体在参与协商的过程中受传统“权威性自治”思维的支配,这在一定程度上了压缩了基层协商讨论的自治空间。因此,优化基层民主协商形式,维护并开拓基层协商空间,成为基层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一条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