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2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9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88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193篇
社会学   24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331.
屈原《离骚》虽然文辞华美,但“游仙”和“求女”两部分的出现却与前文所要抒发的愤懑之情不甚契合,突兀异常,令人费解。而宗教学中的“宗教体验”观念,或可为理解《离骚》提供新的视角。《离骚》中的“游仙”“求女”内容很可能是诗人在记述自己“灵魂出窍”“神游仙境”的“脱体经验”。同时,由于屈原曾多次出现神奇的“脱体经验”,使其心中亦坚信自己乃是下凡辅政的谪仙,若假以法术,死后灵魂一定能够重归天界。  相似文献   
332.
从《世说新语》及相关材料中可以看出,在神仙道教的形成过程中,神仙观念从一种文人的理想王国或理想人格,变而为文人对自身现实利益和欲望的反观和指认,从而呈现出士人思想观念与精神人格形成的社会化轨迹。  相似文献   
333.
《淮南子》存在着非常确定的神仙信仰。它没有直接使用神仙一词,但其至人、大丈夫及真人与道合一后所具有的永恒性、无限能力性与超越性的神性特征无疑就是神仙。《淮南子》以神话和阴阳气感应论证明了神仙的实有性,也为其神仙信仰提供了理论基础。《淮南子》之道秉承于老庄之道,并进一步神秘化,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明显宗教性的神仙道家思想。  相似文献   
334.
在西方哲学存有论的背景下,如何实现传统哲学的现代化,是一个艰巨的任务。牟宗三参照佛教的判教和圆教理论,从存有论的视角出发,以道家对"有""无"的讨论为核心,判定西方哲学"being"问题是执的/内在的存有论,又从"道生万物"发展出一个超越的存有论,在道家玄学化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哲学化(存有论化),完成了"道家式的圆教中的存有论",重构了道家的形而上学,为中国哲学的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335.
比人为神仙来赞美他人是中古时期形成的一种人物美学新类型。其最初产生于曹魏时期,晋宋以后的南朝承继了此观念,依旧重视形貌美,女性色彩淡化,突出了超尘脱俗的一面。唐朝继承南朝传统的同时又出现了新的变化,形成了两大模式,为宋以后所沿袭。这一审美观念在中古形成和定型,有各种复杂的原因,影响到唐及以后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士人的一般性知识,直至当代社会仍有回响。  相似文献   
336.
“羽人”是汉代艺术中一种特殊的人物造型 ,在汉墓装饰中频频出现。文章通过对考古出土羽人造型艺术品进行的类型分析和艺术形象分析 ,并结合文献资料来揭示“羽人”造型艺术品的内在含意。汉代艺术品中“羽人”形象正是汉代人们认为能通过“羽化升仙”实现其成为“神仙”梦想最有效途径的明证 ,羽人形象本身所体现的升仙思想 ,是其他材料所无法比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