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0篇
  免费   19篇
管理学   21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41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112篇
理论方法论   27篇
综合类   188篇
社会学   23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21.
俄罗斯民族是一个勇敢善战的民族,他们崇尚英雄,对祖国怀有羞涩而深沉的爱,且其民族性格具有极强的韧性和硬度。俄罗斯人固有的“大地崇拜”思维逐步转化为“神圣罗斯”的理念,在具体的文化语境中又蜕变为民族主义的思想,上述思想都与俄罗斯的弥赛亚学说紧密联系。“帝国意识”也随着上述思想从萌发走向成熟,乃至得到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似乎存在一个隐性的俄罗斯(НевидимаяРоссия)。可以说,由“土地崇拜”演化而来的,在“神圣罗斯”理念与“弥赛亚”意识表象下的“帝国意识”是贯穿俄罗斯文学的线索之一。  相似文献   
122.
在揭示作为一种存在之意义和秩序的宗教之基础上,伯格区分了神圣与世俗:即秩序的合理性诠释若诉诸宗教则被视作神圣,反之被视作世俗。究其根本而言,伯格所谓神圣与世俗之间的划分,乃源于其将宗教理解成宗教之功能。对此,从涵盖“个体信仰”与“传统累积”两个互为表里的宗教定义着眼,反思以伯格为代表的宗教世俗化理论。  相似文献   
123.
本文主要介绍了罗伯特·林瑞宾的研究情况,并对《神圣的疯癫:密教成就者的画像》一书的主要内容和价值做了较为详细的评介。  相似文献   
124.
论敬畏     
《东岳论丛》2016,(3):158-163
敬畏与其说是一种意识,毋宁说是一种伦理,它是人类由于自身生存基础的有限性所生发出来的对神圣性对象既敬且畏的价值情感,从而形成了一种内在的神圣感、秩序感和使命感,自觉地规约自身的言语和行为。敬畏既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在基础,又是人与社会共融的道德根基,还是人对自身超越的精神源泉。传统社会的敬畏来自于共同体一元化的"神圣本体",现代社会的敬畏来源于多元化主体的"实践理性",而在中国社会敬畏伦理日益丧失的今天,重新审视和清理敬畏问题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5.
任军 《回族研究》2011,(4):97-104
本文的目的在于对纳塞尔《知识与神圣》首章“知识及其祛圣化”进行解读。首先。本文对知识的神圣性质以及各宗教传统中的神圣知识进行了阐述;其次,追随纳塞尔的思路,对西方的知识祛圣化历程进行了回溯;最后,对知识祛圣化之后的思想效应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26.
历代关于地理风物的记载是对天地万物的空间关系的阐述,祖先发祥地或选址建寨的传说则是一种与土地建立神圣联系的行为,并以不可逆的生活经历为其磐石。从江山社稷、山水家园到男人如山女人似水,都以对自然法则的遵守、模拟为原则。数千年来两性顺应自然有了各自不同的位置。在轰隆隆来到的工业化中,我们迷茫于如何重新创建我们的家园,在新的天地里找寻到我们悠然其间的尊严与愉悦。  相似文献   
127.
国外安乐死的研究近年来出现了新的趋势,他们除了注重安乐死概念的发掘之外,更是深入到安乐死发展中的关切到人的更深层次的问题上,如生命神圣和生命质量之间是否可以互相转换,患者的自由和尊严是什么关系等等。文章从安乐死研究中的一个角度,即安乐死与生命的尊严问题出发去探究安乐死和生命尊严之间的关系,梳理出这一问题的历史线索,找到彼此之间的关节点。  相似文献   
128.
文章从神话概念的反思入手,论述神话和信仰在发生学上的相互依存关系,提示更新现代中国学术中的神话观,使之从民间文学的狭小范围中释放出来,还原为文明发生的原型编码及体现文化基因的神圣叙事。在此基础上重审儒学与儒教之争,提出"儒家神话再发现"的当代课题,从比较神话学视野重估孔子与《论语》的文化价值,讨论经学传统中对"凤"与"麟"的阐释特点,论证"天命"及"圣"、"德"等核心概念的宗教学、神话学背景,揭示"君子比德于玉"说的信仰根源,发掘儒家神话背后更加深远的华夏玉教大传统。  相似文献   
129.
立足于四个汉族社区的民族志考察,本文对中国现代口承神话的传承和变迁状况进行了较全面的梳理和总结。现代口承神话的功能和意义复杂多样,那些在仪式场合被讲述的神话,依然扮演着信仰的"社会宪章"的功用,此外,它们还是构成世界观的重要基础,是人们进行社会交流、建构社会生活的有效途径,是教育后代和消闲娱乐的方式,是凝聚群体、建构身份认同的重要力量,还是获取政治资本和商业利益的策略性资源。神话传统的变迁受到社会文化语境的诸多影响,但其影响是有限度的。神话的讲述者普遍地涉及到了几乎所有的人群,其中"积极承载者"和"消极承载者"都起着重要作用,而导游和教师则日益担负起了新时代职业讲述人的角色。讲述人的神话观也多种多样,神话并不一定被视为"神圣的叙事"。口头传承依然是主要传播方式,但其传播途径正日益多样化:书面阅读、面对面的口头交流以及观看电影电视等越来越成为青年人知晓神话传统的主要方式。针对现有研究方法的不足,倡议采用"综合研究法"。  相似文献   
130.
本文以法律移植与现代国家转型为背景,考察了最近20年来法理学思潮从马克思主义法理学到法律文化论和法律现代化论的内在发展逻辑,提出这些主流思潮坚持一种“没有国家的法律观”,它不仅是法律移植的政治意识形态的产物,而且是法律共同体的职业意识形态的产物。这种思考与法学家的自我身份认同密切相关,由此被称为“法律人的法理学”。基于反思这种法理学在处理国家与法律关系上的方法论误区,作者考察了当代法理学中的边缘学说,即实用主义法理学,对整个主流思潮的批判,以及由此形成本土主义方法论与本土主义政治立场之间的张力。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立法者的法理学”,试图在更广阔的理论背景上,重新把国家与政治作为法理学思考的中心,从而在技术意义上整合“法律人的法理学”,思考中国在民族国家与文明国家的转型中面临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