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6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11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9篇
丛书文集   266篇
理论方法论   31篇
综合类   483篇
社会学   13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41.
论宋代文化中的"眉山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代文化发达,而西南小州眉山又是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我们称之为"眉山现象".这与唐五代及宋"靖康之难"后的移民运动密切相关.据研究,眉山是当时接受移民最多的地区,大量的北方"衣冠之族"带来了黄河流域的先进文化,它与巴蜀本土文化相融合,由家族文化发展为文化家族,通过教育与科举,部分人成为各个领域的精英.所谓"眉山现象",是南北文化融合的硕果.  相似文献   
42.
唐代的知识分子与科举结缘以觅取社会声誉和政治出路。唐代出现大量与科举直接有关的诗歌,如赴举自述诗、登科抒怀诗、下第志感诗、送人赴举诗、贺人及第诗、慰人落第诗等,本文将其概言为科举诗,并透过科举诗分析当时的社会习俗、文化心态以及唐诗的一些构思规律和审美特点。  相似文献   
43.
一个秀才,虽聪明早慧,饱读诗书,却久试不第,这原本可怜可悲,然而,过于长久的压抑,反而使他内心却生出一种怪诞的情绪:以苦不堪言的考试为乐。一进入考场,坐在考桌前,便浑身  相似文献   
44.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覆盖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的巨大系统,科举制度的推行是与这个系统相互配合得较为良好的一个环节。它已完全超越了选官本身的意义,而成为集中体现中国优良文化传统的标志:它调动了宗法制的积极性,并将之推广到全社会,形成了一种面向全体公民的开放性;它倡导了追求礼法的价值观念,成为凝聚人心的坚韧纽带,有效地实现了主流价值观念的普及;它强化了社会分层的等级意识,建立起了一种社会相对和谐的稳定秩序。山东临朐冯氏家族的发展史给了我们一个形象的诠释。  相似文献   
45.
何菁 《人才瞭望》2009,(10):31-31
因为一纸定成败,自有科考以来,种种作弊现象就源源不断,奇招迭出。然而,在确保公平公正上,古代对科考作弊的防范、监管微细严密,让人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46.
小说《聊斋志异》以儒家仁爱为本的传统思想和城市平民渴望公正廉洁的进步意识,深刻揭露和愤怒抨击了封建吏治制度和科举制度,表露出前代文化人少有的批判精神以及囿于时代和阶级的无奈心态,从而体现出审视法律文化的某种超越价值。  相似文献   
47.
洋务运动是晚清统治者寻求自强的一种努力,科举考试在这时也得以复兴,并迫于时局而进行了变革的尝试。但由于这时期的科举被赋予了化解社会危机的政治重任,晚清统治者企图以功能之需去强化科举,不仅没有因时救弊,反而进一步强化了清朝科举固有的弊端,直接导致了清末科举被废除的命运。  相似文献   
48.
明清江南进士数量、地域分布及其特色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明清时期,江南进士在全国数量最多,比例高达近15%;而且其科试名次极为显赫,明代状元近四分之一和清代状元半数以上出自江南,榜眼、探花更不在少数,三鼎甲往往为江南人囊括。江南进士在全国的突出比重是不断变化的,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江南进士在地域分布上,府与府、县与县之间极不均衡,尤其集中在苏州、松江、常州、杭州等府的附郭各县的一些世代仕宦的簪缨望族,显示了个别地区和少数家族在科考中具有非同一般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49.
阐释、考论高宗永徽直至玄宗天宝年间科举制度在科目设置,考试程序,科场规范,科目考试形式和内容以及主试机构等诸方面的整体改革,进而兼及唐代科举的定型化问题,并通过比较分析,昭示唐型科举的基本特质。  相似文献   
50.
清代是中国赋学的集大成期,是对历代赋学的总结与发展。清代赋学繁兴的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外部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二是赋体自身的更化。本文主要从当时的科举试赋制度,尊体意识与乾嘉学术的影响等三个层面作出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