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9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34篇
社会学   36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81.
《领导决策信息》2010,(39):23-23
继2003年提出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2006年提出“全域成都”理念并首次从空间规划实现城乡统筹后,成都再兴创举——9月20日.成都面向全球招募40名乡村规划师。  相似文献   
82.
史晓琛 《科学发展》2014,(7):107-109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有机疏散理论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反思。弹性城市理论认为,高密度的城市其实更为集约、更具弹性。面向未来30年,人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生产技术水平、科学技术水平、生态修复水平和城市管理水平等都将不断提高,从而推动空间承载能力不断提高,城市空间规划理念应着眼于高密度发展和限制性发展相结合。为配合集约型城市空间规划战略,上海应以生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行空间规划,弱化小城镇的集聚发展,高起点定位未来新城发展。  相似文献   
8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一九七八年开始至今短短几十年就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发展势头之猛,速度之快让世界为之震惊,这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骄傲。然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让我们头疼不已,许多专家学者呼吁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但是继续这中工业发展模式我们无法让环境污染得到改善,只能是愈演愈烈,最终失去我们的家园。于是生态文明理念被提出,本文阐述了生态文明的发展历史,以及对生态文明理念做出了很好的解释。以江苏省苏州市吴江滨湖新城为研究区,概括说明吴江滨湖新城研究区的基本现状和历史情况,指出吴江滨湖新城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吴江滨湖新城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相似文献   
84.
“环境设计”一词涉及内容广泛,包括园林、街区、城市的建设营造,以及历史环境的保护等内容,是艺术与科学的综合运用。自19世纪以来,随着世界范围的城市化不断发展,城镇体系演变进一步加快,人口、产业向城市集聚,建设用地无序蔓延,导致城乡环境恶化、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空间规划设计单位对环境保护与建设已经予以一定的关注,但是总体来说,仍然缺乏系统、明确的环境设计目标和途径。因此,需要考察国外的环境设计,比较、反思我国环境设计的不足,改善我国环境建设与规划设计体系中的问题,促进环境设计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5.
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是一门科学.任何规划的本质都是重建人与对象的关系,规划是一个体系,是一个人与社会和自然相互关系的体系.能否和在怎样的意义上再建人、社会和自然的合理关系就显得极其重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与其他产业发展规划最本质的区别是它的精神性和精神的关系性:重建人与社会和自然精神关系和精神秩序.“文化生态”的规划思维,是一种与GDP为导向的规划思维相反的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思维.建立与国土空间规划布局的合理关系是这种秩序关系的必然要求.“胡焕庸线”应当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国土空间布局必须遵守的原则.文化产业科学规划的关键,就是建立这样一种协调和统一的文化生态关系.  相似文献   
86.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中明确关注了自然空间与社会历史的内在勾连,从不同维度诠释了自然空间的理论内涵。在马克思那里,自然空间不是抽象的精神空间和几何空间,而是在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承载着人的观念和意志,并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断延伸和拓展的一种空间形态,演绎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形式。沿此进路,马克思着眼于机器大工业背景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空间实践,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自然空间拓展、断裂和异化的纠缠关系,其思想张力不仅跨越了地域,而且超越了时代。挖掘马克思自然空间思想的价值意蕴,对规范和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空间生产,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自然空间生产机制,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突出问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由发展"的空间正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7.
旅游目的地空间规划布局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旅游目的地进行合理的空间规划布局并构建旅游地合理的空间结构 ,是使旅游目的地经济效益最大化和负面效应最小化的最为有效的一种干涉方式。文章借鉴国内外最新的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及其空间规划布局方面的研究成果 ,分析并阐述了旅游地空间规划布局的关键要素及其空间规划布局的基本内容与模式  相似文献   
88.
基于空间规划编制背景,以福建省永春县为实证研究对象,构建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客观复合赋权法的TOPSIS模型定量评估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并进一步分析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永春县资源环境承载力整体不超载,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定位吻合;从3个子系统来看,生态环境响应力与自然资源承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力均呈现负相关;永春县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为水土流失指数、水污染物浓度超标指数、降水量和植被覆盖度。据此提出,应进一步强化资源集约型环境保护、推进低碳工业化和城镇化、完善环境监测预警机制,以推进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提升和优化。  相似文献   
89.
马晓萱 《城市》2012,(3):44-46
一、中国城市规划体系转型(一)中国社会的转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极大变化,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统筹转变,城镇化取得较大进展。国民经济全面提升,2010年中国GDP总量首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相似文献   
90.
张馨予  赵旸 《城市》2012,(10):68-72
一、引言2006年国务院批复了《天津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天津的城市性质是"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城市和生态城市",这是我国首次将"生态城市"写入城市性质中。生态城市作为经济、社会、自然相互协调,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基础设施完善、布局合理、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代表着人类城市建设的最高水平。在自然本底条件并不优越的情况下,这一目标的确定,不仅对天津自身的生态建设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同时,也意味着天津的生态建设实践将承担对北方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城市发展和生态建设的重大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