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1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15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63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413篇
社会学   12篇
统计学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对隐喻的空间映射论与概念整合认知过程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Fauconnier的空间映射论与概念整合的认知过程,并对其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再认识.在再认识中着重强调空间映射与概念整合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相似概念提取的重要性,及隐喻形成后所提取概念缺省的必要性.结论:从认知语言学来看,隐喻的常规和非常规含意划分意义不太大.  相似文献   
82.
在概念隐喻理论框架下,基于COCA语料库,对"希望"(hope)隐喻进行研究,考察其始源域的主要构成,探求希望隐喻的认知理据。结果表明,"希望"隐喻的主要始源域有:光和火,细小和绵长之物,水和风等流体。希望概念的隐喻映射是以人们对始源域的体验和认知为基础的。"希望"隐喻植根于文化之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3.
日语空间性状的时间映射具有局部映射性和选择性,映射具有负向语义选择偏好;形成“水平线性空间>垂直线性空间>立体三维空间”维度制约等级。上述制约特质是时空隐喻概念相似性与语言类型特质共同驱动促成的。概念相似性是其内在驱动力,相似者易于映射,反之则受制约性强;日语的时间性特质是其负向语义选择偏好的外在驱动力。  相似文献   
84.
原型范畴化与概念隐喻同为人类认知与思维的工具。范畴化作为ICM(理想化的认知模式)下的副产品,需依赖于四种认知模式:命题模式、意象图式模式、隐喻模式、转喻模式;而构建概念隐喻也须以原型范畴化为前提。从原型范畴理论的角度探讨跨域映射的构成要素,发现意象图式、转喻、范畴边缘模糊性等要素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单一及多重的隐喻映射构建以及范畴化的思维过程。然而,跨域映射守恒原则的运作机制与概念隐喻理论相悖。  相似文献   
85.
本文讨论一类分段非线性的不连续映射.首先通过数值仿真得到单参数的分岔图,发现该映射存在加周期序列和周期叠加序列.其次,分析了一个典型的周期n+1解及迭代表达式;并推导了映射RLn序列周期n+1解的边界碰撞分岔条件,通过数值仿真得到平面上RLn的周期区域全局分岔图.从而,我们验证该映射由于周期n+1解的边界碰撞分岔形成了加周期序列和周期叠加序列.  相似文献   
86.
87.
文章设计了以概念映射模式为基础的语域分析方法,比较了商务话语和健康话语中的[战争]隐喻。结果表明,在语言层面上,后者比前者使用了更多、更动态及更具体的隐喻词语;在思维层面上,前者中的[战争]隐喻映射突显“战争的计划性”而后者突显“过程的突然性和猛烈性”;在交际层面上,前者的[战争]隐喻传递的评价意义为{中性:情感——渴望}而后者传递的评价意义为{消极:判断——危险}。这种基于概念映射模式的语域分析通过分析隐喻使用在语言、思维和交际三个层面的映射内容,从而揭示不同语域的差异。   相似文献   
88.
89.
一、引言西方有关隐喻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研究的重点也已经从语言学的修辞研究转到了心理学的认知研究,进而上升到了人类认知模式的研究高度。如Whorf认为,我们如果不依赖物质性的隐喻,就几乎不能谈及最简单的非空间场景。而在创时代性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莱考夫与约翰逊进一步认为,隐喻是人类核心和天赋的认知本能,是反映人们思维和行动的一种基本方式[1]。同时,隐喻还具有强烈的文化属性。中国和西方之间,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人们的思维和认知具有不同的表现。因而,作为语言、思维和认知的集中体现,隐喻及其使用必然存在中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90.
 保障性住房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为使保障性住房充分发挥作用,其准入标准的确定尤为重要。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准入标准大都以人均收入作为参考指标,本文旨在测算并确立以家庭收入为参考指标的保障性住房准入标准。由于厦门市保障性住房在全国具有示范效应,故以厦门为例考察基于家庭收入的保障性住房准入标准。根据抽样调查的分组数据界定“中低收入组”,通过正态分布与均匀分布的转换,利用格点映射法,找出覆盖面为40%的收入上限值,即为保障性住房的准入标准。基于此标准,结合“按年人均收入限值”这一指标,将家庭组别按人口细分,划分出针对不同家庭规模的参考准入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