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72篇
  免费   276篇
  国内免费   119篇
管理学   164篇
劳动科学   5篇
民族学   155篇
人才学   33篇
人口学   18篇
丛书文集   2141篇
理论方法论   291篇
综合类   4814篇
社会学   259篇
统计学   287篇
  2024年   71篇
  2023年   272篇
  2022年   132篇
  2021年   246篇
  2020年   229篇
  2019年   236篇
  2018年   106篇
  2017年   190篇
  2016年   222篇
  2015年   327篇
  2014年   497篇
  2013年   439篇
  2012年   494篇
  2011年   536篇
  2010年   593篇
  2009年   506篇
  2008年   558篇
  2007年   454篇
  2006年   409篇
  2005年   392篇
  2004年   263篇
  2003年   202篇
  2002年   169篇
  2001年   134篇
  2000年   158篇
  1999年   71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991.
利用线性预测模型,对铁路轨道质量指数(TQI)的发展进行预测,并比较预测值和实际值,分析预测的效果,同时应用TQI,预测值来编制综合养护计划。  相似文献   
992.
20世纪末女性写作以鲜明的个体话语方式通过与历史对话,探求女性"自我"生成的基点,揭穿隐蔽在现实背后的历史诡计。女性历史写作的多形态存在,显示了女性写作者与历史对话的信心。  相似文献   
993.
悖论性叙事是鬼子小说创作的重要的哲学叙事视角。在小说中,鬼子常用朴实、冷漠的笔调叙述20世纪末凝聚在家庭内部子女对父亲情感的眷恋与背叛。这种悖论是现代化文化处境和传统文化的碰撞,是一种深刻的社会哲学思考。鬼子的深刻之处在于他冷静的边缘性思考:20世纪末中华民族生存的艰难和人类心灵痛苦的挣扎。  相似文献   
994.
在"最发达的社会"情境中,科学知识必将面临新的变革和革命,然而这一变革和革命并不会如利奥塔所认为的那样改变科学知识的本性。利奥塔知识论的问题在于:将科学降格为非理性文化形式;复杂科学观对其产生了冲击;破坏性的思想特征以及无法回视自身这一内在困境。  相似文献   
995.
苗族人对原始生命的产生和发展历程的理解形成了本民族特别的生命观念,在他们的生命视野里没有主客体之分,人类、禽兽和神魔都是具有相同生命意义的生命载体。他们或是把人类生命与环境中客体生命现象的简单类比置换,或是直接表现人类生命的客体意义。从而消解了小说叙事中生命万象的层次和顺序,表现出苗族人物我混一的生命观念。  相似文献   
996.
社会资本及资本空间完备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经济学的角度对社会资本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三维资本空间的完备性观点。通过社会资本概念的引入,诠释了存在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之外的、给社会和个人带来效用的、用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无法解释的那部分资本,使资本空间得以完备。通过对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三者之间相互转化途径的分析,建立了社会资本的线性数学模型,并进一步阐明了社会资本的投资问题。  相似文献   
997.
利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对2002年四川省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了经济计量研究。通过对基本消费支出、边际消费倾向和需求弹性的分析,阐明了四川地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总体特征、受制因素和发展趋势,并对2005年主要商品消费需求进行了预测,最后提出了优化消费结构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98.
《伊利亚特》中的史诗明喻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利亚特》中大量的史诗明喻是构成这部史诗雄伟壮丽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荷马史诗明喻的喻体都取自自然物象和与古希腊人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和事务,显得原始古朴、苍劲雄奇,生活气息浓烈,极富人情味,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由于这些特点及其较强的叙事功能,史诗明喻遂成为一种优美的语用传统,这种传统在以后的史诗中能明显地感受到。  相似文献   
999.
评“主体间性美学”——兼答杨春时先生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把后实践美学命名为“主体间性美学”而把实践美学称为“主体性美学”,并且把前者作为对后者的超越,这种做法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炒作行为,并不是历史的必然。首先,它是历史叙事的错位,把与时俱进的实践美学定格在近代启蒙主义的“主体性美学”范畴,却把后实践美学强行规定为现代的“主体间性美学”,歪曲了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的历史;其次,它是哲学观念的扭曲,把“主体间性”任意扩展到一切领域,使整个世界的一切存在物都成为了“主体”,实际上就没有了主体,更谈不上“主体间性”,结果只能是造成人类思想的一片混乱;再次,它是美学理论的倒退,在把一切都主体化的混乱之中,用“主体间性”使一切旧的唯心主义的美学概念都合法化起来,以凑合成所谓的“后实践美学”的“主体间性美学”。  相似文献   
1000.
1980年代以来的中国艺术电影是以“第五代”所摄制的一批在国际上屡获大奖的“新电影”为代表的,这批影片在叙事模式上打破了中国经典电影那种权威拯救的戏剧化体系,在影像模式上突破了那种缝合式的伦理化修辞风格,用一种非整合的开放叙事、陌生化的影像造型,表达某种对被历史文本所叙述的历史、权威、体系的怀疑和不信任,以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