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劳动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67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87篇
社会学   1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81.
一件大事     
古冷 《老年世界》2010,(5):34-34
从1955年5月17日入狱,到1979年1月出狱,胡风告别了二十余年的监狱生活。他听从夫人梅志的安排去大街上观光。先是进了一家书店,胡风只是略略浏览了一下架上的书籍,随后陪夫人走进食品店,他没有提出想买什么吃的。  相似文献   
82.
左联内部有关"雪峰派"、"胡风派"、"鲁迅派"的说法,"两个口号"的论争,使左联内部潜在的宗派矛盾明朗化尖锐化,对七月社的生成有缘起作用.在鲁迅身边成长起来的"少壮派",在鲁迅离世以后,依然是胡风主要依靠的同道伙友,有些直接成为七月社的核心同人;而在"口号"论争中认识和理解胡风的更大一批文学青年,则成为后来陆续走进<七月>的"初来者".左联的解散和左联成员的分化,使文坛的社团重组成为可能,七月社就是在这种分化和重组中萌生出来,并成长为上世纪40年代中国最富影响的文学社团.以实证为基础,努力还原左联到七月社生成和流变的历史场景.  相似文献   
83.
巴金的《随想录》以文学的方式参与新时期思想启蒙运动,其言说方式必然受制于当时的历史文化语境。作者要借文学完成有效的公共性言说,必须在保证可说、可写、可传播的前提下,选择适当的言说对象和言说方式。《怀念胡风》一文充分体现了《随想录》的言说限度,但它也不时寻找着意义扩张的间隙。《随想录》构建的是知识者与政治之间适度的批判性联系。  相似文献   
84.
中国近现代以来产生了名词膨胀和观念崇拜等特殊现象,鲁迅和胡风敏感揭示了其生成机制与危害,并从各自的文学、思想主张与实际经验——比如“主观内面之精神”和“主观战斗精神”、“挣扎”和“搏斗”——中提取出反抗现代名教的资源.  相似文献   
85.
胡风批评理论建立在"三根理论支柱"之上,汲取了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的理论资源,又受到恩格斯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述的启示;同时,又是在与"主观公式主义"/"客观主义"/"自然主义"倾向的对立和斗争中形成的,建立在对左翼文学创作的切实感受与认识之上,是通过他的左翼文学批评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86.
本文以胡风与卢卡契相似的生活经历为参照对象 ,指出二者文艺思想在作家主体性美学精髓、现实主义的创作主张和人道主义的艺术本质等方面的同异之处。  相似文献   
87.
胡风的外国文学批评成为他一生文学工作的重要一翼.从写作形式看,胡风的外国文学批评形式灵活:有时呈现为评介式,侧重介绍、叙述、说明,理论探讨的成分较少;有时则是作品评析,属于本色的批评方式;有时以专题论文形态出现,注重对现实主义大师进行评说,其批评角度是仰视型的,有较高的审美水平,显示了很强的审美力量和审美人格.  相似文献   
88.
安徽省徐满元;河南省石群良;甘肃省吕政保;山东省韩家明;河南省颜艾琳等诸位诗友:最近我收到自订的《诗刊》2009年9月号上半月版。我特别喜欢这一期的《诗刊》。因为这期《诗刊》为热烈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编辑了一个诗歌名篇珍藏版,内容非常丰富,的确有珍藏的价值。  相似文献   
89.
毛泽东说过自己与鲁迅的心是相通的.毛泽东感到与鲁迅心灵相通可能是在深层次的心理体验和性格特征方面有相似之处,主要是强烈的孤独者的感受和抗争心态.以及极其自尊、极为敏感,反对恕道和中庸.在表现形式上,鲁迅主要是通过小说、散文特别是杂文等文本呈现,毛泽东则主要通过讲话和少数的文章反映.通过对中国历史现实的深刻而独特的体验和批判,鲁迅一生致力于个人主体精神的确立.而这必然会与强调理论权威和绝对统一的文艺体制相矛盾冲突,于是有了胡风的悲剧和毛泽东对假如鲁迅还活着的回答.  相似文献   
90.
被称作“七月派”的一批诗人,由于“胡风事件”的牵连而纷纷沦为阶下囚.经历了长期精神煎熬的绿原,以他饱经沧桑的诗笔重现自身的精神风貌时,已经把许多苦难的记忆熔铸在一种对历史和文化的反思之中.从嘲笑呵斥“天真的乐观主义者们”到同情理解“积极的悲观主义者”,是绿原从革命者到思考者所走的一段漫长的心路历程.绿原作为一个诗人的真正价值,并不是他为人们提供了何等正确的思想观念,而是他以自己的诗歌坦诚地描述了他的存在方式.因此,一个诗性的绿原,知性的绿原,理性的绿原,当他在诗中时而如此时而如彼地表达和表现自己的艺术感受和诗性直觉时,我们所看到的便是他的丰富复杂,他的斑驳陆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