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7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3篇
管理学   63篇
劳动科学   6篇
民族学   40篇
人才学   16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22篇
理论方法论   75篇
综合类   1049篇
社会学   159篇
统计学   1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87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110篇
  2010年   120篇
  2009年   148篇
  2008年   168篇
  2007年   130篇
  2006年   124篇
  2005年   117篇
  2004年   116篇
  2003年   91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71.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红凯 《江淮论坛》2006,(5):106-109
鲁迅的乡土小说,所以成为20年代,以至整个中国现代文学中不可企及的典范之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在创作中所显现的那种较之其他乡土作家更为强烈的“乡土情结”,而这种“情结”又源于作者对浙东故乡常常的眷恋和对中国农民常常的“爱”上。可以说,鲁迅的乡土文学创作是对中国农村、农民深厚的情感文字表现,是这种真挚情感的流露。  相似文献   
972.
本文以较为详实的证据揭示了叶芝一生中的两种显著的心理定势——凯尔特意识与特洛伊情结,并通过对这两种心理定势的命名与归因,揭示了它们之于叶芝诗歌的重要意义:共同确立了叶芝诗歌的不朽生命力。  相似文献   
973.
幽默是《阿Q正传》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表现方式。鲁迅个体的生活经历形成了他的自卑情结,这是鲁迅《阿Q正传》小说创作的潜意识动力和幽默风格形成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974.
胡伟希 《齐鲁学刊》2002,(3):111-117
运用精神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在胡适思想中,始终存在着一种“中国文化情结”。这种中国文化情结不仅与其少年时期接受的传统教育有关,而且为他后来“反叛”传统、走上“全盘西化”道路提供了“内驱力”。但胡适的这种“全盘西化”只是一种学术主张甚至于意识形态,并不代表其具体的学术实践。终其一生,胡适的学术思想与其说是“全盘西化”,毋宁说是“西方学术的本土化”更为恰当。  相似文献   
975.
卢云峰 《理论界》2005,(12):183-184
张爱玲的散文以一种执着的现世精神肯定人生,她那独语式的个体语境、深深的市民情结与孤独感和苍凉美的浓郁渗透,观照了芸芸众生的寻常人生。张爱玲散文苍凉与凡俗的底色提升了她散文的艺术品味,奏出了中国现代散文的一首华美乐章。  相似文献   
976.
无讼思想与王权主义秩序情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王权主义决定了秩序建构是传统社会政治生命的第一要义。在健讼所造成的秩序困境面前,无讼成为王权主义对其“秩序情结”的一种极致性表达;而王权主义作为衍生中国各种文化思维的“元叙事”构成了无讼文化的起点和归宿:秩序要求塑造了中国文化的品格,反之,源于诸子各家的文化又共同创造了无讼的氛围,缔造了王权主义的秩序思想。  相似文献   
977.
蔡仲德将冯友兰先生的生命历程分为"实现自我"、"失落自我"和"回归自我"三个时段,这是对冯先生心灵解读的结果,也是我们认识冯先生的必要起点。这里的"自我"其实是冯先生的精神寄托和角色自期,其真实内涵是希望在20世纪中国历史舞台上披饰继孔子、朱子后的"第三圣人",即本文所说的"圣人情结"。  相似文献   
978.
泰勒的科学管理是一次管理思想上的大综合,无论是在提高生产力上,还是在保护劳动者的尊严上它都有一个巨大的飞跃。本文将分析泰勒的科学管理的实质——思想革命,提炼出思想革命中的人道主义理想,表明思想革命有助于高效率的科学管理的实现。但囿于思想革命的天然缺陷——"柏拉图情结",思想革命在现实中难以真正落实。  相似文献   
979.
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笔墨遒劲、嗜书尤甚的帝王书家,其在书法实践上的成就以及对后世书法理论和审美意趣的基奠上,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唐太宗对书法的挚爱主要表现为:始开崇王之风,躬耕翰墨书论,督学馆设书科。其"法度森严""雅正中和""尽善尽美"的美学思想恰当地诠释了初唐书风的审美风尚。"书""教""论"贯穿了唐太宗书法艺术的整个生命历程,也为唐太宗的翰墨情结及其在书法史上的成就作了贴切的注解。  相似文献   
980.
缘于历史境遇和生存体验的惊人相似类似,魏晋文化成为民国文人体认传统的文化磁场。刘大杰深谙魏晋文化穿越时空的存在价值,藉以梳理魏晋时代的宇宙学说、人生观、政治思想、文艺思潮,盘活了魏晋文化的现代生机。他援西学以立论,关注传统文化演进的内在脉络,褒奖魏晋文化清新自由的学术风貌,彰显了魏晋文化应有的文化地位。他完整勾勒了鲜活如新的魏晋文化镜像,刘大杰的魏晋文化书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