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46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16篇
管理学   556篇
劳动科学   75篇
民族学   101篇
人才学   253篇
人口学   20篇
丛书文集   992篇
理论方法论   332篇
综合类   3539篇
社会学   1819篇
统计学   75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112篇
  2015年   169篇
  2014年   600篇
  2013年   568篇
  2012年   635篇
  2011年   754篇
  2010年   899篇
  2009年   670篇
  2008年   826篇
  2007年   444篇
  2006年   319篇
  2005年   315篇
  2004年   251篇
  2003年   194篇
  2002年   150篇
  2001年   184篇
  2000年   174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传统“警世”文学里,作家在表现人的基本需求时往往流露出既向往又恐惧的心态。这种向往与恐惧心态的交替或反复出现,反映出作家对于喜与悲、幸与不幸,对于历史、社会、人生的倏忽变幻的循环感,这使中国古典作家轻易地接受佛教的轮回观念。这种对于生命存在的不确定性的感受与表达,显示了传统“警世”文学的深刻与凝重。  相似文献   
92.
春波 《决策探索》2004,(12):25-25
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仕途官海,力争上游。做大官员,成大人物.干大事业,出大风头,此皆人之所欲,众之所求也。古往今来又有谁愿屈人之下、甘拜下风乎?  相似文献   
93.
鲁迅的故事     
王宏宇 《决策探索》2004,(12):82-82
伟大的文学家鲁迅,一生勤奋好学.十分惜时。少年时在三味书屋读书.因为家境所困,清早要料理家务.有一次上课迟到了,被老师批评,为记取教训.在书桌右角上刻一“早”字,自此再也没迟到过.  相似文献   
94.
在"为人生"文论话语的理论行程中,王国维通过阅读桑木严翼《哲学概论》、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对席勒思想的介绍,选择性地接受了席勒的"审美人本主义"。在王国维的理解中,"描写人生"是席勒审美人本主义观念的具体表达,"人性完整"的理想是其出发点和归宿点。受此影响,王国维标举"诗歌者,描写人生也",在中国最早确立"艺术表现人生"的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95.
96.
随着时代的变迁,各种生活理念、人生信条充斥人们的头脑,爆炸的信息更容易让人迷失。而真正能流传千古,支撑起中华民族精神之内核的,则是那些一代代传下来的家风家训。董浩(1956年~),主持人、画家、配音演员。配音代表作为《铁臂阿童木》《米老鼠和唐老鸭》,因主持《大风车》《芝麻开门》等少儿节目成名。2005年"央视十佳主持人"、2009年"金话筒奖"获得者。  相似文献   
97.
文学总是其特定历史条件的造化。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至今的近二十年中国当代文学,由于生存土壤、知识结构、人生阅历和宽松环境诸方面因素的合力作用,许多作家奉献出一大批艺术佳作,形成了一百余年来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取得了令研究者赞叹的可喜成绩。  相似文献   
98.
三十多年前,村庄的前面要修一条铁路,便在村子里招青壮劳力。因为给的工资高、伙食又好,村子里的年轻人都争抢着去。报名早的被录取了,报名晚没排上号的,那是后悔得直跺脚。  相似文献   
99.
王云岩 《社区》2014,(32):20-20
书法作品在章法上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因此,我们在欣赏一幅书法作品的时候,总能看到作品中有形断而意连的留自,也正是因为这些留白,才使得整幅书法作品虚实相生、灵巧飞动、神韵天成。如果说书法作品中的留白是书法章法布局中的一种技巧或安排,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懂得“留自”则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0.
张爱玲小说善于套用传统戏曲的命名、用语来营造小说气氛和氛围,或隐喻或颠覆或象征,借用传统资源.表达现代主题。小说题目、主题、人物塑造上都具有戏剧化倾向。戏剧元素的借用强化了叙事效果,人生如戏的认知,更突出了张爱玲作品的悲凉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