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75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179篇
社会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81.
笔者主要从文学批评的角度阐述茅盾在中国文学上的卡里斯马地位,认为随着20世纪后期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到来,包括茅盾在内的一些中国现代文学家的卡里斯马地位受到动摇,但如果从历史上看,茅盾曾经因为其对中国文学批评的杰出贡献而确立了其卡里斯马地位的话,那么在当下,茅盾依然可作为中国文学批评生发意义和秩序的重要源泉之一而具有当代价值,因而他依然是我们时代的卡里斯马,虽然由其所生发的意义已经发生了重要的转换。  相似文献   
82.
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对待历史事件的态度,往往在人际关系当中凸现出来.通过对胡风与茅盾、舒芜、周扬在不同历史阶段关系的考察,显现了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胡风的价值取向以及中国知识分子的整体精神气候.  相似文献   
83.
在对茅盾的研究中 ,论者注意到了他对政治的热衷、对真实感和理性的执著追求 ,并部分地指出了造成这些特点的现实依据。本文试图通过对茅盾的社会活动 (包括文学活动 )的重新梳理 ,揭示了影响其思想及创作的深层个性心理中的“秘书意识” ,并初步分析其成因及影响 ,为理解作家的创作及人生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4.
茅盾与其说是一个文学家,还不如说是一个以文学为武器的革命家.他是将中国现代革命实践与文学结合得最完备的人.他照亮文学作品的强烈的政治功利热情和"文学济世"的理想,在今天仍令人敬佩.  相似文献   
85.
李继凯 《唐都学刊》2001,17(2):79-85
鲁迅与茅盾都是具有当代性的文学大师,在接受中生成的"鲁迅文化"与"茅盾文化",在文化积累、文化再生及针砭时弊诸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当代价值与意义;在当代多元文化动态发展的视野里,应以理性态度来把握鲁迅与茅盾的当代性,从论争话语、人格特征、人生形态及文学影响等方面切实理解其当代性的"存在",而文学大师的当代性亦即意味着自我生命的延续和对当下文化创造的参与.  相似文献   
86.
王嘉良 《浙江学刊》2001,13(5):81-87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茅盾传统作了概括其一是积淀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其二是气势阔大的创作"史诗"传统;其三是注重社会分析的"理性化"叙事传统.并对这种传统的孕育、确立、发展过程及其对当下中国文学的借鉴意义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87.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和茅盾的短篇小说各具特色,呈现了二者的思维差异.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比较思维主体心理态势的内倾型与外倾型;创作思维中形象思维及其抽象思维投影的轻重,视觉思维与言语思维,创造性思维与社会性思维;思维成果中共时性与历时性,话语表达的聚合关系与组合关系,文本的可写性与可读性及解构旧秩序的不同价值观.  相似文献   
88.
在《小说月报》的评价传统中,1921年茅盾的革新是一条前后期泾渭分明的"界线",导致《小说月报》研究中出现了断裂性和含混性。这条"界线"的出现,与现代文学研究中"新与旧"、"现代与非现代"的既有框架相关,更关系到现代文学话语体系的建立。从当前的《小说月报》研究趋势来看,质疑这条"界线"的声音不断出现。要破解当前《小说月报》研究中的疑惑,获取新的学术增长点,从"现代文学"的意义概念回到"民国文学"的时间概念不失为新的思路。在"民国文学""返回历史现场"的倡议下,"民国文学机制"更加关注作家生存空间、作品传播机制及作家精神空间的保障,为"如何返回历史现场"提供了更为可行的操作路径,从而为现代文学的研究提供了研究态度、方法、内容及旨归上的启示,为包括《小说月报》在内的现代文学期刊研究获得更加宽广的视野。  相似文献   
89.
在中国文学向现代转型的激变期"五四",茅盾的现代文学观极为丰富又具有前瞻性。近30年对其研究达到相当高的学术层次,但是对他提出的"民族的文学"与"世界的文学"两个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的探究却显不足。早在19世纪20年代歌德提出了"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两个概念,随后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世界的文学"设想;逮及20世纪中国五四文学革命勃发,首倡建构"民族的文学"(即国民文学)与"世界的文学"的茅盾,既对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及其相互关系作了精辟论述,又对先创造国民文学再联合各国建设世界文学的缘由给出充分阐明,也对现代中国民族文学必具的美学特征作出了科学的预测。茅盾的现代文学观不仅具有原创的理论价值,而且它的前瞻性也具有当下的现实意义,对于解决新世纪以来文学创作繁荣背后的"乱象"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90.
"易卜生主义":一个一再激起多重反响的"五四"话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青年>4卷6号通过策划、包装与运作推出"易卜生号",流露出倡导者"壮盛"的"意气".胡适"心目中的"‘易卜生主义'",更值得关注的是从<国民公敌>展开的论述,是<新青年>创办后的核心话语之一.与"欧战"以及新村运动相关,"易卜生主义"被逐出主流话语空间,惟有鲁迅在<新青年>言论不断变化中始终保持独立之声."易卜生号"在"五四"后的新文学发展中激起一次次反响,茅盾更立足于<娜拉>理解"易卜生主义",写出一个个"娜拉"式的时代新女性,但同时也能听到发自他内心深处的挽歌词.鲁迅更主要从<国民公敌>出发发表<娜拉走后怎样>,写出<伤逝>,1928年把<奔流>月刊1卷3期设为"H.伊孛生诞生一百年纪念增刊",其<编校后记>浸透着"胜者的悲哀"和历史的"悲凉",而对托洛斯基为"同路人"的辩护产生强烈共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