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4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48篇
劳动科学   8篇
民族学   19篇
人才学   10篇
丛书文集   620篇
理论方法论   77篇
综合类   920篇
社会学   62篇
统计学   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118篇
  2011年   129篇
  2010年   111篇
  2009年   125篇
  2008年   103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100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梁漱溟是现代新儒家的开拓者,他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并借助西方心理学观念,对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范畴“仁”、“礼”、“乐”,做了独特的体认。从中可以看出他对孔子的理解以及阐述其思想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外杂篇精义"系列的第七篇.庄子再传弟子魏牟所撰<天下>,运用贯穿全篇的"道术,方术"之辨,贬斥儒家、墨家、法家等天下"方术",割裂、遮蔽老聃、关尹传承的古之"道术",使之"暗而不明,郁而不发",终篇章对传承老聃、关尹并集其大成的庄子"道术"推尊至极.郭象通过妄断<天下>原文,谬注<天下>义理,又把<惠施>残篇移入<天下>混淆视听,谬解<天下>为庄子所撰,谬解庄子所撰<天下>尊儒尊孔至极.旧庄学盲从郭象,导致<天下>篇旨"暗而不明,郁而不发"至今.  相似文献   
13.
藿园先生葬其配欧阳孺人于蒸水之源,命子邠重趼垂涕,抱孺人子陈汝方之状授余而属之铭,以孺人与余为中表兄妹,习其家世与行谊为悉,宁不文也,凡无不实也。谨按欧阳氏自唐安福令讳万者,从渤海南迁,十六世至宋奉议大夫伋之子礼庭,迁于楚。其在衡者,为建乡之甲族。孺人曾祖考讳和,赠奉直大夫,妣杨太宜人:祖讳炳,万历丙子乡举,官思恩府同知,妣聂孺人;考讳瑾,崇祯癸酉乡举第一人,母陈氏,孝廉嘉策嫡长女。孺人年十四,归于文学陈君讳某,太常正卿前督学御史翰林庶吉士宗契之冢嗣也。太常公得文学君于暮年,未几薨。文学君又弱,家益落。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刑事法律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在立法、司法、执法法律意识等方面均严重依赖道德,形成了中华法系独具特色的"伦理刑法".而从中国古代刑事立法、司法、执法以及"无讼"的刑法价值追求角度,都体现出儒家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15.
王凌皓吴希刘静茹孔子理想人格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君子人格,其义理根据是仁与礼;本文从天人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物我关系等几个方面探析君子人格的基本特征。孔子所强调的理想人格已深藏于中国人的灵魂深处,成为整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有着恒久的生命力。和谐社会人格构建不能逾越孔子的理想人格理论,这里包藏着有待深入的深刻人文精神和丰厚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6.
人们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了解那一时代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钥匙。本文以江南市民生活为观照对象,从衣、食、住、游等方面,考察明清时期“僭礼逾制”的生活潜流及其透露出来的社会经济、文化变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近年关于孔子与儒学的研究中,不时有人提出孔子的仁学思想只是讲普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行为准则,具有超越时代和阶级局限的普适意义。不少论述或割断历史联系而刻意洗刷,或抽掉阶级内容而着力粉饰,实似是而非。本文以《论语》中的原始载述为基本依据,就孔子儒学的伦理思想进行辨析,说明仁礼合一、以礼为本的孔子之道,体现着宗法专制主义的价值追求,并不具有近代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人道主义学说所特有的自由、民主、平等和人格独立的价值精神。我们今天可以而且应该积极汲取孔子儒学中的某些合理内核,但决不能以复兴儒学为指归。  相似文献   
18.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古代氏族社会各种礼的温情依然残留着,并且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还在一定层面上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尽管孟子思想中最核心的观念是"仁",但他依据孔子以"仁"释"礼"的思路,对"仁"进行了理论抽象,不仅把"仁"看作是礼的内涵,而且进一步论证了礼乐制度所体现的仁义礼智,是一种先验的道德理性,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本质规定。  相似文献   
19.
中国思想史中,孔门仁学所阐发的核心思想就是有关和谐社会的构建问题.孔门主张把父慈子孝的家庭伦理推衍成君宽臣忠民拥戴的社会政治伦理,在利益分割上,主张仁政、惠民,在"人之相与"方面,主张仁恕与兼爱.但是由于孔门自身政治立场的局限,其仁学与其标举等级的礼学在思理上彼此矛盾,不能圆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党倡导的和谐社会是建立在平等互利、公平正义基础之上的,它克服了儒学悖论,使和谐社会理论从悖论走向自洽.  相似文献   
20.
孔子、孟子、荀子礼的起源观分别是“天道说”、“本心说”、“制欲治乱说”,并由后世不同思想家继承和发扬。他们礼的起源观是各自所处时代和社会历史在思想理论上的反映,但又都未能给礼的起源以科学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