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49篇
社会学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通过立体选择语料、多维设计研究,借助频数统计和量化分析,探索葛浩文的三部代表性译作在词汇、句子层面的特点,进而发掘其翻译风格.在标准类符形符比、平均词长及实词的使用上,忠实于原作是葛浩文翻译的基本原则;在句子的使用上,他将读者的可接受性考虑进来,充分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以提高译本的接受度.此外,葛译本还兼具翻译文本特征和原创文本特征.  相似文献   
52.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伴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伦理研究日益成为翻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以葛浩文英译莫言代表作《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天堂蒜薹之歌》为基础,探讨译者的翻译伦理模式,即译者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努力服务于目的语读者,并尽最大努力实现跨文化交流的任务。  相似文献   
53.
明喻和暗喻,它们均属于可翻译的修辞格,是我们平时使用最为频繁的的修辞格中的两种,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它们都有对应的修辞格.在汉英翻译中,明喻与暗喻的翻译对理解源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有很多学者对汉英翻译中明喻与暗喻的翻译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亦有众多学者研究葛浩文的翻译.因此,笔者选取Howard Goldblatt(葛浩文)对莫言《生死疲劳》的翻译,从中对明喻与暗喻的翻译进行以定性为主的分析.  相似文献   
54.
美国汉学家、翻译家葛浩文将莫言作品译成英文,行文流畅、严谨,提升了原作的语言水平,极大地提高了莫言海内外的知名度.莫氏风格的重要因子"前景化"语言在西方的传播中面临语言的障碍和文化的障碍,葛浩文采用了三种方法翻译:一、坚持"信、达"原则,译文与原文的前景化语言相得益彰;二、译文对原作中前景化语言的折中--"拿汉语读,用英语写";三、前景化语言省略不译.文章运用个案分析法,选择莫言极具代表性的两部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生死疲劳》及葛浩文英译本"Red Sorghum"Reincarnation Fatigue"作为语料,通过不完全统计得出这三种译法在翻译文本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1.8%、35.3%、12.9%,进而从翻译角度来探析莫言小说译文效果的优劣与价值.  相似文献   
55.
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是公认的当代中国文学英译的第一人.然而,他的翻译却一直饱受学界争议,争议的焦点是其翻译中的改写.该研究以文学操控论为理论基础,以《生死疲劳》的翻译为个案,对葛浩文在翻译中所做的改写进行考察,研究发现:葛浩文在翻译中确实进行了较多改写,其中很大一部分改写是目标文学系统的诗学形态综合作用于译者而发生的改写,这不是译者的无心之举,而是有意为之,其最明显的意图便是让译作在异域环境中为更多的异域读者接受,从而延续作品在异域的生命.  相似文献   
56.
翻译家葛浩文认为他的翻译实践与理论的关系不太大, 这意味着国内译学界原本疏离的二者更有渐行渐远的趋势。文章通过对葛氏文论、访谈实录及其译本的分析, 梳理出“用达雅”的翻译思想:“用”于构建中国他者文化形象, “用”占据核心地位, 它决定了“达”于西方大众读者的内容和方式, 也决定了翻译之“雅”在于策略和方法选择的“因用制宜”。通过对葛浩文“用达雅”翻译思想的研究, 我们不难发现, 尽管他认为翻译实践与理论的关系不太大, 但在他的翻译思想中显示出了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存在着良性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57.
在现、当代中国文学英译方面,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小说翻译方面,葛浩文是最重要的翻译家。但是,仅仅把葛浩文看成一个翻译家是不够的。他首先是中国文学的研究者和推介者。葛浩文至少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初就开始从事中国文学研究,他的研究先于他的翻译,服务于他的翻译,是其文学翻译的基础。在笔者看来,翻译对葛浩文来说,不仅仅是完成一种文字到另外一种文字的转换,更是一种使命,是将中国文学译介到英语世界这一宏大而重要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58.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得到了更多关注。从经济伦理学维度,借助美国学者爱德华·弗里曼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的英译本为例,分析该译本翻译过程中包括原作者、译者、目标语读者、出版社等各利益相关者的交互影响。通过译者葛浩文,莫言的作品走出了国门,为英语世界的读者所接受,出版社也获益颇丰。葛浩文在发挥其主体性,并力图实现各方利益共赢时采取了诸如省译、增译、变译等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9.
莫言小说《酒国》是一部关于酒的小说,大量运用了富于想象和感官刺激的隐喻,给读者以“陌生化”的艺术体验。葛浩文在翻译该作品时,充分理解原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技巧,顺应了隐喻的认知思维方式,对小说中的隐喻性表达做了认真巧妙的处理,进而再现了原作“陌生化”艺术手法。文章以葛译《酒国》中“酒”的隐喻翻译为切入点,结合认知语言学关于隐喻的理论,探讨葛浩文英译小说中隐喻翻译的理念和方法,以期能为小说英译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同时更好地欣赏葛译小说的翻译过程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0.
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文化转换.以贾平凹乡土小说《浮躁》及葛浩文英译本为切入点,以奈达对文化负载词的分类为基准,探究葛浩文对《浮躁》原文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适当处理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负载词,能使译本在保持原文风采的同时关注到译语读者的期待视野,进而将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介绍给外国读者,并为之所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