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7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7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146篇
理论方法论   16篇
综合类   239篇
社会学   2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现代性困境中的道德碎片化问题正是由于割裂了人与超验世界的联系而缺少了善作为终极关怀与终极价值,换言之,零散的道德原则是没有终极意义的,这正是其背后所缺少的最根本依据。在缺少整体依据与根本价值而陷入虚无的现代道德境遇下,将善作为理念与幸福是现代性困境诸问题中的一条自我救赎的可能途径。在对善的追寻上,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具有一致性,都把善作为具有终极意义的价值指向,善是永恒的目的,是自然与人类在历史中不断展开的具有必然性的蓝图。善是我们应然的永恒追求,是终极价值带给我们的关怀与信仰,对善的存在论回归旨在通过对人类真正幸福的探寻来重构一种人类整体意义上的好的生活。  相似文献   
13.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内外思想交流的融合,产生于西方社会的虚无主义涌入中国,在历史文化、精神信仰、伦理道德领域表现出强大的侵蚀效应.该思潮已经渗透到青年群体,并对青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造成很大的冲击.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晴雨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国家复兴的主力军.当前阶段,理应将教育引导与青年自觉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弘扬正能量,知行合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对虚无主义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虚无主义是尼采哲学的核心观念之一.学术界大多从消极的、单-的角度理解这一概念,实际上,虚无主义被尼采赋予了众多的复杂内涵:它既指旧价值本身的无价值,又指价值消解后意义的真空;它可指思想武器,又是思想目标.虚无主义是尼采观察世界的最深刻的心理背景.尼采以虚无主义作为批判武器,对欧洲传统价值 ——基督教、道德及其科学理性文明进行批判,对自己的核心观念——权力意志也进行批判.尼采哲学思想发轫于虚无主义,超越了虚无主义而最终不能摆脱虚无主义.虚无主义对尼采具有本体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韩彩英 《学术界》2012,(4):80-89,264,265,276,279
以“可能导致的‘平庸’合法性认同”来论证“学术不可断然拒绝‘平庸’”,在逻辑上是荒谬的.“不可断然拒绝平庸”必然助长大小“学霸”们的恶行.我们反对过分注重“形式合理性”或者“形式合法性”,但并不可以一概反对“形式合理性”或者“形式合法性”.我们应该坚决拒绝“学霸”和完全形式化的学术评价机制,而不是拒绝“断然拒绝平庸”和必要的学术形式.“学术不可断然拒绝‘平庸’”的观点及其论说,其实是在倡导“学术虚无主义”.当下不良学术生态的形成,“学霸”和满足于学术平庸者是沆瀣一气的“共谋”.“学术不可断然拒绝‘平庸’”的主张遗害无穷,学术界必须坚决反时“不可断然拒绝‘平庸’”的学术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16.
作为解构主义美学的核心观念.解构指向的是一种本体性的、生生不息的、蕴含着极大颠覆性与创造性的内驱力。解构产生于结构成为结构的那一刻,是对他者性召唤的肯定性应答,是对结构等级制秩序的颠覆。解构在解放他者的同时也解放了他者的对立面,它不知疲倦地从一种结构奔向另一种全新的结构,以致无穷。解构性事件就是这从一个结构转向另一个结构的关节点。解构特有的自由、民主精神使得解构主义美学成为一种批判的理论、一种肯定的理论,同时它还是一种辩证法。  相似文献   
17.
腐蚀文化根基、动摇理想信念、模糊政治信仰、颠覆价值认同,作为当前中国的一种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产生了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这种思潮之所以在大学校园能够快速传播,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跟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有关,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宣传的欺骗性有关,跟监督管理不到位有关,跟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不力有关,等等。只有加强唯物史观教育力度、相关部门监管力度、网络阵地建设力度,才能有效地消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历史虚无主义在意识形态层面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唯物史观,歪曲丑化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借助自媒体平台呈现出的碎片化、隐匿化与庸俗化倾向,在当下自媒体平台肆意传播,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必须深入分析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自媒体平台的传播方式及其规律,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反制策略,在重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同时,营造健康的网络道德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19.
历史虚无主义利用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的契机,以“批判”和“反思”为名,把共产党和新中国的历史视为一系列“左”倾错误的叠加及延续,并影响和吸引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在思想上认同虚无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些结论,甚至对之产生共鸣。这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虽然已经遭到过批驳,但近年来重新抬头,其实质是对共产党领导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时代合理性提出质疑和挑战。所以,必须对这种思潮的本质加以揭露和批判,而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方式就是切实地坚持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历史虚无主义者歪曲人民英模人物的现象入手,描述歪曲人民英模人物的种种表现,概括了歪曲人民英模人物表现的主要特点。从学术立场出发,直指历史虚无主义者歪曲历史事实的要害,利用可信的历史资料和新的调查结论,对有代表性人民英模的历史事实做了还原和强调,提出历史科学的客观性和历史研究工作者应持的求真态度,强调要以历史事实为依据科学地评价人民英模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