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1篇
  免费   11篇
管理学   45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8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163篇
理论方法论   24篇
综合类   304篇
社会学   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
食品安全犯罪原因的研究不应仅以犯罪人为中心,被害人对犯罪所起的促发作用也不容忽视。食品安全犯罪被害人具有现实性、身份特殊性、被害过程长期积累性等特征。在一般情况下,被害人自身条件与观念的偏差及其不良心理因素对食品安全犯罪会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因此,从被害人着手也能对食品安全犯罪起到防范作用,具体对策主要包括:给予特殊消费群体特殊关怀,加大对消费者的教育与法制宣传的力度,强化消费者的自律意识。  相似文献   
12.
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立法价值与进一步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和解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对于落实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提高犯罪预防效果,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提高司法机关的工作效率,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刑事诉讼法》对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的规定,在立法上明确了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统一了刑事和解的适用标准,标志着我国刑事立法在保护被害人权利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立法对刑事和解仍采用了较为谨慎的态度,立法规定仍过于原则,有些问题仍有待于司法实践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3.
救助金额偏低是当前检察环节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面临的一大难题。以支持赔偿诉讼作为检察机关刑事被害人救助的前置程序,支持被害人或其近亲属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强化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注重事后追偿,既可充分维护被害人或其近亲属民事权益,也能缓解救助经费不足的压力。  相似文献   
14.
事件回顾 小泽(化名),男,1992年出生,案发时刚满18岁,籍贯北京,文化程度高中。2011年的一个晚上,小泽在北京市海淀区某大学校内路边,先后持刀抢劫4名被害人的财物,涉及3部手机及现金400余元。社工在2011年4月小泽被羁押时介入帮教,并持续跟进至审查起诉阶段结案。期间,小泽因疾病原因取保候审,  相似文献   
15.
我国目前试行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存在着相当的局限性,健全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势在必行。本文从立足国情、循序渐进视角出发,对完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路径选择和原则确立做了宏观考量。从明确救助主管机关、界定救助范围、规范救助标准、完善救助程序、设立救助基金五个方面对完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进行了微观建构。  相似文献   
16.
刑事审后程序是指除审判监督程序外刑事判决生效后一系列程序的总称,包括刑事执行程序、被害人的权利保障程序以及刑罚被执行完毕人员的前科消灭程序等内容。刑事诉讼法学界除了对作为刑事审后程序重要内容的刑事执行程序研究较为充分外,还没有人对刑事审后程序作过系统的专门研究。对刑事审后程序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特别是建立和完善被害人损害赔偿制度和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建立刑罚被执行完毕人员前科消灭的法律制度,不仅有助于完善我国刑事诉讼法,也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长久以来,被害人都处在被刑法所忽视的地位,由此带来的弊端是易忽略被害人的责任,而让犯罪人承担犯罪的全部责任。随着被害人学的兴起,被害人责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将被害人责任法定化意义重大,我国应参考外国立法例,将被害人责任列入刑法。  相似文献   
18.
根据犯罪侵权后果的二重性,以博弈论理论审视我国公诉法律制度,其存在对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护失衡问题,突出表现在诉讼地位、立撤案程序、定罪量刑程序、刑罚执行程序、司法救助等五个方面.究其因,在于立法理念上仍受限于国家追诉主义影响以及对刑事被害人诉讼权利的理论准备与实证分析还不足够等因素.为改变公诉制度存在的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护失衡情况,文章提出了建立均衡保护的理念要赋予被害人以充分的博弈机会;在控、辩、裁“三方构造”的刑事诉讼模式下,改变被害人权利“被代表”的地位,使之成为诉讼构造因子,建立起刑事诉讼的“3+1”构造模式等,进而指出在赋权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证受害人权利的限度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形态以及不同的国度里,公诉案件被害人的诉讼地位差异很大,然而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地位,已成为国际刑事诉讼发达程度的标志之一.所以,确立公诉案件被害人当事人的诉讼地位已是国际刑事法学界的共识.本文从比较分析的角度,阐述了公诉案件被害人诉讼地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公诉案件被害人诉讼地位的国度差异,着重分析了我国对公诉案件被害人诉讼地位重新定位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发达地区法院系统率先试行刑事和解制度,引发了对该制度公平性和合理性的广泛争议。刑事和解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出现的一种刑事思潮,体现了刑事诉讼价值的多元化趋势,并且在很多国家已经成功的制度化,成为刑事诉讼程序外一种重要的纠纷解决机制。结合我国当前司法现状和基本国情,在一些现有的法律制度中融入刑事和解制度基本的"和解"和"恢复正义"的精神,有利于弥补我国刑事法律制度体系的不足,促进司法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