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22篇
  免费   303篇
  国内免费   75篇
管理学   1571篇
劳动科学   59篇
民族学   877篇
人才学   582篇
人口学   19篇
丛书文集   3311篇
理论方法论   737篇
综合类   10022篇
社会学   1958篇
统计学   64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243篇
  2022年   124篇
  2021年   239篇
  2020年   264篇
  2019年   213篇
  2018年   105篇
  2017年   274篇
  2016年   451篇
  2015年   654篇
  2014年   1431篇
  2013年   1188篇
  2012年   1369篇
  2011年   1429篇
  2010年   1331篇
  2009年   1378篇
  2008年   1461篇
  2007年   1059篇
  2006年   912篇
  2005年   880篇
  2004年   831篇
  2003年   679篇
  2002年   672篇
  2001年   579篇
  2000年   503篇
  1999年   254篇
  1998年   188篇
  1997年   131篇
  1996年   112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狂言绮语"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日本康保元年(964)起,"狂言绮语观"逐渐成为平安中晚期的重要文艺思潮,进而发展成为中世文艺思潮的主流,在近世和近代也有过不可忽视的影响."狂言绮语观"源于中国唐代诗人自居易的《苏州南禅院白氏文集记》(839)和《香山寺白氏洛中集记》(840).在这里,白居易在反省自己那些有违于儒教传统和佛教戒律的"狂言绮语"的同时,又以"世俗文字之业"和"狂言绮语之过"可转为"赞佛乘之因,转法轮之缘"的本愿,肯定了"狂言绮语"的存在价值."狂言绮语"作为一种文学艺术的风格,盛行于中国唐代中晚期.以纵情声色为表象的唐代新风尚的形成,将一种推到极致的"自然"作为人生最高理想的南宗禅的盛行,提倡"以染为净"和"大染欲"的密宗的兴起,可被视作"狂言绮语"的源头.  相似文献   
992.
屈原骚怨心境的生成源于"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处境,其"骚(忧)"有二:得不到国君信任之"忧",找不到志同道合者之"忧";其"怨"亦有二:楚王昏聩之"怨",群小谗陷之"怨"。诗人以神话思维方式,运用多种艺术手段抒写内心的骚怨情怀,这种思维方式的运用与诗人所生活的楚地盛行巫风、巫文化有关。骚怨心境驱使诗人进行审美创造活动,诗人的骚怨心境在审美创造活动中得以宣泄。  相似文献   
993.
《庄暴见孟子》一文体现出孟子高超的论辩技巧,充分发挥了孟子能言善辩的特长。孟子在这场论辩中抓住时机,牢牢掌握谈话的主动权,并且步步善诱,欲擒故纵,引人入彀,成功地借齐王"好乐"的话题阐述了他的"与民同乐"的政治主张。  相似文献   
994.
几乎所有民族的原始艺术都呈现凭籍抽象的几何图形表达观念的特征。这种代表观念的抽象结构形态,纯粹直接地表达了原始人对主、客观关系的看法。由于这种表达方式迎合了现代艺术“纯粹本质的直接把握”的艺术理念,对现代艺术产生过巨大影响,并极大地影响和促进了当代艺术的发展。因而,形式如何达义一直是现代艺术研究的焦点。本文以原始艺术的形态为对象,从形态的表征、交际和传承观念等方面,用推理论证的方法,阐述了观念、意象、空间感知方式等因素对形态表达意义的影响,试图通过对形态意义问题的探索,为艺术创作和认识艺术的本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5.
试为冯小刚所导演的电影中最基本的喜剧策略做出"讲段子"的概括和命名.并从当前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冯小刚电影的故事框架、叙事手法、语言风格等角度进行了分析和证明,并对这种策略的电影本体意义和文化意义作了不同程度的探讨.  相似文献   
996.
17-18世纪,中国的灿烂文化,曾使西方国家在政治、哲学、艺术等方面受到很大影响.本文着重论述17-18世纪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这种影响在欧洲文化以后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在建筑领域里,最典型的变化是欧洲在18世纪出现了"洛可可"艺术和自由布局的"自然风致园"英中式"园林.  相似文献   
997.
文章利用文艺创作中的意象理论分析了象征性标志设计的理念分析与创意构思过程,提出了"立象以尽意"这一观点,通过实例阐释意象思维在象征性标志设计过程中的运用.结合意象产生过程有关理论,着重分析标志设计中"意"和"象"的产生过程及其要求.  相似文献   
998.
在高师音乐教育中,按照音乐艺术的基本表现特征———技术教育———实施的教育是被引起普遍重视的,而非技术教育则往往被人们忽略和冷落。要全面认识和正确把握高师音乐教育的特征,把非技术教育摆在与技术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把它作为培养音乐教育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手段,促使音乐对人的潜移默化作用和教育功能得到更加全面的认识和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999.
本文以<蔡文姬>、<茶馆>、<关汉卿>为中心,对郭沫若、老舍、田汉三作家五十年代的历史剧创作进行比较,指出,由于生活经历、知识结构、艺术修养等等不同,三作家在坚持历史剧创作的"两个真实"原则、人物形象塑造和作品艺术风格等方面也有所不同,他们为历史剧创作提供了不同的范例.  相似文献   
1000.
概述了中西方艺术中丑学思想的产生渊源和发展历程,通过比较认为"丑"与"美"在中国艺术中相容互补、共生发展,而在西方艺术中则基本处于对立状态,难以同步生长.同时将"丑学"在两种不同文化土壤上形成的这种生存状态的差异性置于各自的哲学背景中进行审视,寻找形成中西方艺术中"丑"的不同命运的本质的、深层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