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0篇
  免费   104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58篇
劳动科学   19篇
民族学   260篇
人才学   6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93篇
理论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580篇
社会学   78篇
统计学   2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110篇
  2011年   108篇
  2010年   106篇
  2009年   106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杨绍军 《学术探索》2010,(6):F0002-F0002,F0003
2010年7月21日,广州《南方日报》撰文称:“他留学欧美,倡导‘全盘西化’,却经常一袋长袍,一个地道的中国传统谦谦君子形象;他优容雅量,宽厚内敛,却先后在国内掀起三次激烈的文化大论战,半生备受争议与误解;他‘不做官’,拒绝做教育局长、驻外大使,却历任南开大学、西南联大、岭南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的‘官职’,  相似文献   
992.
晚明宦游士人地记不同于唐宋笔记中对岭南、西南地区蛮荒的强调,而是依托明代相对稳定的政治文化生态和明代宦游风气的新变,将南方作为游赏的对象。以往的研究者并没有细致关注明人笔记中的南方书写以及文人对江南、岭南、西南印象的差异。通过细读可知文本,“南方”不只是地理空间,而是兼具了文化意义。两广和云南在内的广大“南方”地区不再是“化外之地”,描写“南方”的地记作品展示出对地方风俗、人物、遗迹等历史文化面向的关注。个人撰写的游记和私人编撰的地方志全面展示了文人将“蛮地”纳入中原文化的企图,也透显出宦游士人基于“异乡人”身份的南方印象与华夷文化间的冲突和对话。  相似文献   
993.
熊鹏 《回族研究》2024,(1):12-19
八角是滇东南与桂西山区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村寨常见的经济作物,八角的产销也成为当地少数民族的一项重要经济来源。民国时期随着云南剥隘镇至广西百色镇一线水路运输的畅通,滇桂两省以八角产销为中心的商贸往来空前繁荣,不仅吸引了各地商贾纷至沓来,也使陈旧的八角种植技术得到改进,由八角产销带来的影响也渗透到种植所在地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多个面向。商业贸易是中华各民族经济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础性力量与重要方式,民国以来滇桂两省各民族在以八角产销为纽带的社会经济协作中形成的互利共赢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不仅促进了所在民族区域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也为各地文化在民族地区的汇集及融合提供了载体,更深化了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  相似文献   
994.
我国主流婚姻模式虽然已转型为晚婚,但是在部分农村地区仍然持续存在早婚现象。基于黔东农村的实证研究发现,父代的低度代际责任是当地农村青年早婚不断涌现的主要原因,它在婚恋方式、生育观念和婚姻决策等方面都影响着早婚的产生。养育责任中的底线逻辑导致家庭规训的缺位,从而助长了青年自由恋爱的过早发生。教育责任中顺其自然的观念延缓了生育观念的现代转型,早孕倒逼结婚成为地方性知识。婚姻责任中的有限资源支持削弱了父代对子代婚姻的经济宰制,进一步强化婚姻决策的自主性。值得警惕的是,由于缺乏联结家庭生活的强整合与牢固的家庭情感,大部分早婚家庭难以长久维持下去,最后往往以成婚不成家而宣告结束。  相似文献   
995.
本文在国际先锋主义视野下探讨田汉在抗战时期"创造新女性"和"到民间去"的艺术政治实验.文章首先初步梳理了"先锋"与"人民"的辩证关系,继而讨论抗战文艺与"传统"的深刻关联及其跨媒介实验的品格.文章进而聚焦田汉作品中"儿女"与"英雄"两种艺术政治倾向的绵密交织.从电影《风云儿女》中"儿女"到"英雄"的蜕变到抗战剧《卢沟桥》在"戏剧游击战"中的教育作用,从平剧《新儿女英雄传》中女战士间的情愫到话剧《秋声赋》中战时三角恋对女战士的塑造,最后在电影《忆江南》对《风云儿女》的反思中,探究"英雄"与"儿女"的不可切割.文章结语将田汉的战时艺术实践置于艺术与政治、先锋与大众的汇流之中,上承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先锋主义,下启共和国初期社会主义先锋主义的艺术实验.  相似文献   
996.
997.
夏文利  刘松涛 《民族学刊》2019,10(5):24-30, 101-104
生态哲学范式经历了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的第一次飞越性转变,但是还是没有摆脱西方哲学主客二分的思维框架,也就无法改变人与自然界的对立关系。未来生态哲学的发展还需要实现从生态中心主义到无中心主义的第二次飞越,才能真正建构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模式。西南少数民族生态哲学的“物我同源”本体论、“天人合一”自然观、“我亦物也”价值观和“顺应自然”实践观中所蕴藏的无中心主义思想,为生态哲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提供了非常值得深思的理论进路。  相似文献   
998.
秦和平 《民族学刊》2018,9(3):31-36, 106-108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共产党对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实施了治理,其主要途径有:解放军进驻,维护安定,作为治理的保障;派遣中央访问团,传达中央政府的关怀,宣传共同纲领,争取及团结少数民族,构建新型的关系;建立民族自治区或联合政权,实行区域自治,改变旧的管理体制;开展抗美援朝等运动,向少数民族宣传爱国主义,树立祖国观念,形成并增强中华民族一家人的共同意识;选拔、培养及任用民族干部,管理本民族事务;进行民主改革,完成对所有制的改造,开展民主建政,统一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999.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