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129篇
理论方法论   21篇
综合类   254篇
社会学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诗言志”: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的一个标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尚书·尧典》所载诗言志作为原始乐教的一部分,表现为巫史占卜祭祀过程的祷辞告语,指向神明昭告,其源甚古。尽管它只是宗教观念的一部分,却为后来的诗学独立和诗教发生奠定了文化基础。自周公制礼作乐后,诗与世俗政教和文化制度紧密结合。献诗和采诗制度使诗成为表达宗族情绪和沟通政治情感的工具,完成了从神明昭告向天子听政的转变。而进入体制内的诗与乐配合,制度规范和仪式规则赋予诗乐以意义和价值。不过,此时诗并未脱离礼乐而独立,单纯的文学观念也未能产生;诗所陈之志虽指向世俗政治伦理秩序,却仍然受制于乐而服务于礼。春秋时期,诗逐渐摆脱礼乐束缚而获得独立发展,这种发展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实现:一是通过赋诗言志以摆脱乐教的束缚,从而凸显诗的独立言志功能;一是通过礼、仪之辨以摆脱典礼仪式的束缚,从而凸显诗的内在意义价值。二者相辅相成,形成春秋诗教传统,为诗的观念解放和文学观念的形成奠定基础,也使诗进入表达个体情感和培养独立人格的发展新阶段。  相似文献   
102.
宝鸡地区迄今出土了三次共5件举世罕见的铜禁。这5件铜禁相互间的共性大于差异性。端方铜器时代为商晚期,石嘴头铜禁在商代晚期或西周早期,西周夔纹铜禁为西周早期。宝鸡地区出土铜禁可能来源于安阳殷墟。铜禁的发展是商周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3.
104.
2001年陕西华县东阳墓地发掘中,发现2座西周时期的火葬墓,周原扶风黄堆和最近发现的周公庙32号墓,也都发现有火烧现象,说明在周人统治的近畿或中心地区,也有火葬的习俗。据此,对关中地区西周火葬墓的形式、形成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这些火葬墓的存在是一种处理意外死亡、具有较高地位死者的葬俗。  相似文献   
105.
什么是宗法 “宗法”是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统的远近区分嫡庶亲属的一种等级制度。它萌发于商周时期,成熟于西周、春秋时期。在商代,宗法制出现了以子继父为主,并有了直系旁系、嫡庶、大宗、小宗之分。  相似文献   
106.
西周文献中的"福"是考察早期人文精神建立的一条重要思想线索,铭文保留了"福"由宗教概念逐渐人文化的演变脉络。周初彝铭中的"福"以事神致福为框架,聚焦以祭祀规范获得神佑的含义,围绕"福"的宗教内涵存在一个庞大的概念群。西周中期以降,随着世族的形成与周人政治经验的积淀,西周贵族在铭文中先后累加了以型效祖先威仪、履行政治规范求福的论述,"福"生发出以德求福的人文意蕴,逐渐演化为统合西周宗教规范与人文规范的论述结构。求福规范的双重内涵在春秋时期裂解为"事神致福"与"以德求福"的论争,在战国时期以后成为了中国哲学幸福思想的经典命题。  相似文献   
107.
西周春秋狱讼中的"要",又称"要辞",指记录狱辞的狱讼文书。西周春秋狱讼有"合要"制度,指将"要契"剖为两半,命狱讼双方各书狱辞于其上,再将两半考合,以对验狱辞。《论语·颜渊》"片言折狱"的"片言"即指半片"要契"所书狱讼一方之单辞。西周春秋狱讼有"代坐"制度。从西周金文看,代坐分为属吏代坐和子弟代坐两种。贵族虽不亲自坐狱,但是是否命他人代坐,则根据狱讼情况而定。传世文献记载西周春秋的狱讼由"司寇""士"等专门职官负责,但是从西周金文看,西周狱讼并无专官管理,审断狱讼由争讼双方共同认可的具有权威之人进行,这些人并不固定,往往是争讼双方的上级或周天子、太子、执政大臣等地位较高之人。  相似文献   
108.
在我们这个有数千年文明和尊师传统的国度,从古代以来,关于老师的称谓有很多. "教师"一词最早见于《学记》一文":教师者,所以学为君也."古代人称"教师"为"师"是与军队有关的,西周立国之初,为了加强军队的统治力量,统治者便开始兴办学校培养贵族子弟,那些贵族子弟在学校主要学习射箭、驾驭战车等军事技能,而后才是学习文化,因此西周初期的学校教师都是高级军官担任的,因其职名未变,人们称他们为"师"或"师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文官任教的逐渐多了起来,教师逐渐成为社会上一部分人的职业.  相似文献   
109.
马艳 《江西社会科学》2012,(12):215-218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中对音乐的论述多从政治、伦理、哲学等层面综合阐发音乐的意义.周公建立初期,建立了严格的礼乐制度,并在中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音乐教育学校.中国美学思想理所当然是以西周的哲学观念、礼乐文化为胚基而生长发育的.这使中国美学充满一种易准天地、弥纶大道、参赞化者、契合真宰的生命精神,充满一种生气贯注、蓬勃旺盛的生命动力.在西周时期的音乐教育制度中透露着对生命个体的关怀,教育中显露出西周时期审美理想的追求.本文通过对西周时期音乐教育制度、审美意识以及和现当代音乐教育的联系进行简述,旨在从西周时期的音乐制度中梳理出处于萌芽阶段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10.
西周的礼仪制度,有吉、嘉、宾、军、凶五礼之说。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典礼。从人类思想信仰观念来讲,西周吉礼的祭祀活动,主要是祭祀者通过肃穆、虔敬的宗教仪式与神灵进行精神交感,从而求得或者报答神灵的福佑,这是他们认为可以获得国祚绵长、福寿安康的方式。西周的事神致福活动反映了周人关于天、地、人关系的观念,是其幸福观的宗教建构。它既是统治者为获得王命永续、子孙多福、万邦来朝等政治目的运行机制,也是统治者为民祈福、教化民众、和合天下的手段。周人通过宗教层面的建构,为其追求物质生活幸福、政治生活幸福寻找到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精神动力。它是在继承人类早期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关注了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开始了将社会治理的观念寓托于原始宗教观念中,使宗教观念开始转化为对人自身存在的确证和张扬,又通过这一观念警戒着社会主体在追求民生幸福的道路上加强自身道德修养,逐渐形成了西周时代的伦理等级秩序、集体道德和天下幸福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