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川渝地区出土的宋代火葬墓较多,且有较强的地域特征,据其墓葬形制和随葬品可划分为北宋时期、南宋早中期、南宋晚期。随着时间的由早及晚,火葬墓数量逐渐减少,规模、形制趋于简化,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亦不断减少,使用者由富裕平民转变为贫民。火葬墓的流行与变化分别与传统丧葬风俗的影响、佛道信仰、使用者的经济状况有关。此外,川渝地区火葬与东南地区、湖广地区在形制、随葬品、使用者身份及盛行原因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2.
白族历史上火葬之风十分盛行,留下了许多重要的火葬墓遗址。在现存的火葬墓地中保存有大量的梵文碑刻,其时代从大理国后期至明代中期,这些碑刻是我们今天研究南诏大理国乃至元明时期白族密宗和白族丧葬文化的重要材料。在现存的梵文碑中大多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经碑,这与白族的佛顶尊胜信仰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1977年以来,在甘肃武威西郊、西关一带,先后发现7座西夏火葬墓,出土木板画35幅,为我们了解西夏的社会生活和绘画艺术提供了宝贵资料。本文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实地考察与文献资料相结合的办法,通过对这批木板画与西夏其它艺术形式及中原艺术的对比联系,分析这种独特葬俗文化背景下的艺术特征,这就是其既承袭中原写实画风,也可以找到中亚回鹘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4.
两宋时期,火葬习俗蔚然成风。在从北宋到南宋的变迁中,以今天山西中北部地区为中心的河东路始终是火葬盛行的重点区域。大量的文献资料和相关考古资料都表明了此时火葬之风的普遍性和社会性。这种风俗形成的原因,既有政治、经济方面的影响,也与河东路的区域特点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论清代火葬制度的渊源及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火葬,中原汉人不流行,然而清初满族却实行火葬。这一方面源于满族先人的民族传承,另一方面与八旗的军旅生活分不开。清灭明之后,满族成为统治全国的民族,因受汉族思想文化的影响,清代统治者一改满族传统的火葬为土葬,并制定了严刑峻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民间火葬仍时有发生。从今天来看,火葬有许多益处,是应提倡的良好的丧葬方式。  相似文献   

6.
阜新地区发现发掘了辽代契丹族壁画墓,主要有西山村辽墓壁画、辽许王壁画墓、黄家沟辽墓壁画、平顶山辽墓壁画、平安地辽墓壁画、关山萧和家族墓壁画、烧锅营子萧墓壁画、萧图古辞家族墓壁画、木头沟石板壁画墓、马家壁画墓、程沟辽墓壁画,为研究辽代契丹族绘画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也为当今人们研究辽代社会历史与文化提供了佐证。不仅反映了辽代丧葬习俗,而且有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反映了辽代社会的历史与现实;揭示了契丹人汉化与辽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折射出契丹民族精神;展示了契丹民族的文化风貌。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火葬流变,特别是宋、元时期由极盛而转直以及火葬与社会文明进步等三个方面的考察,说明了火葬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8.
我国西南诸少数民族火葬历史悠久 ,而对于其来源 ,学者多倾向为历史上的氐羌 ,这样就形成了今西南各少数民族一直都循习火葬这一认识。就此 ,本文试从西南民族“火葬氐羌说”自身依据出发 ,来讨论这一认识的不充分性 ,并以彝族和纳西族为例 ,从民族自身认同出发 ,指出 :彝族和纳西族并不认为其一直都是循习火葬的 ,相反 ,在行火葬前曾经历过其他种种葬式。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考察藏族人独具特色的天葬、火葬、土葬习俗及其渊源后指出:苯教和佛教的有关理论、生态环境以及外来葬俗是天葬形成之最基本因素;古代氐、羌之民的火葬习俗和佛教徒的火葬之俗是藏族火葬习俗形成的根本原因;而苯教“自然崇拜”与“回归自然”的观念是土葬最原始、最直接的成因。  相似文献   

10.
彝家葬礼     
凉山彝族实行火葬。按照习俗,在火葬仪式中,尤以对老人的葬礼最为隆重。 为了使读者对凉山彝族火葬仪式有个较全面的了解,本文特将所地、圣咋方言区对老人的葬礼较详细地介绍如下。 早在老人病重期间,远亲近邻便纷纷带着酒、鸡蛋、糌粑、豆腐等前往看望。老人的儿女、儿媳,更是日夜不离,尽心尽力地侍候。当病人脸上泛起红晕,有经验的人,就会看出这是临去世前的“回光返照”。守候的人立即忙碌起来:  相似文献   

11.
"以罚代葬"是农村殡葬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较为普遍的变通行为,然而学界对其出现的归因,却论述得过于简单。事实上,"以罚代葬"这种变通行为的产生既不是基层政府的先验政策设计,也不完全是由村民的愚昧落后所引发。它并不是一个单方面决定的事情,而是一种双方在既有的社会结构中博弈互动的不期然后果。  相似文献   

12.
《诗经》是一部以四言诗为主的诗歌总集,其四言诗高度发达的文学现象与周代的雅乐制度密切相关,而乐悬编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周颂》篇幅短小、不分章节、多不押韵等诗体风格的形成就受到了当时编钟制度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3.
川西林盘是集生态、生产和生活于一体的复合型农村聚落形式,是几千年川西农耕文明的结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价值。本文从地理环境、经济生产、移民社会和文化习俗几方面分析川西林盘文化的成因,为川西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4.
作家沈从文在其作品中使用了不少湘西方言 ,本文对这些方言的真正含义加以注释 ,并引用该词语出现的句子作为例句。在所注释的三百多方言词中 ,有的是湘西人民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 ,有的是展示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湘西人民的生活习惯 ,乃至迷信禁忌等。这将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欣赏沈先生的作品和了解当时的湘西社会  相似文献   

15.
在西方近代以来的法学界、社会学界以及文化人类学界,尽管有分歧,但基本上都承认与国家法多元并存的民间习惯法的存在。我国的文化人类学界和民族法学界,人们公认在某些民族地方有与国家法多元并存的地方民族习惯法体系。而传统的同时也是现在还居于主流地位的法理学,认为法仅仅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不承认民族习惯法是法的表现形式。从田野调查的资料看,与国家法多元并存的地方民族习惯法体系确实存在。  相似文献   

16.
余英时先生认为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教派"开启了西方特殊的数学传统,并且认为这种传统一直被西方所秉承,从而为现代科学的兴起构建了纯粹的西方文化脉络。文章通过分析西方的文化历程可以发现,其文化内核是一种非决定性的、开放性的"二分法"思维,毕达哥拉斯教派的数学研究只是这种思维方法在文化形式上的阶段性选择,而这种思维方法通过吸纳人类历史上包括中国在内的各种文化精粹,才推动了西方现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因此,西方现代科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应简单地归结为西方某种原初文化形态所决定的必然产物。而西方现代科学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也会呈现出区别于西方的个性,中西文化将在维系差异中交互共存。  相似文献   

17.
中西民族的人体美观念存在着遮蔽和敞露的总体差异。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中西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环境。中国古代社会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影响到民族"尚文"精神的产生,"文"的具体表现是"礼"。礼仪制度规定了服饰必须遮盖住人的生理性征,人体审美的遮蔽观念由此形成。古希腊民族的海洋生活和海上贸易,导致海盗、殖民、战争的频繁,使得希腊人必须同环境抗争才能生存,由此酝酿了民族"尚武"精神的产生。温暖的气候、军事训练和竞赛的裸体习惯等,共同衍生了人体审美的敞露观念。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和思维的载体,也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所反映的是不同民族的心理思维、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以及社会文化习俗。翻译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行为,文化间的差异使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常常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在英汉翻译过程中,要注重对文化因素的分析以及翻译策略的运用。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先后有报道称泰山周边县市发现所谓祭祀孙悟空的院、寺、庙等达七处之多,但是都在《西游记》成书之后,直接由于《西游记》的影响,而不能作为《西游记》成书与泰山关系的证明。但是,此一风俗作为《西游记》与泰山文化关系的一部分,其源头却是早在《西游记》成书之前泰山与"西游"故事的"联姻",是泰山文化背景下"西游"故事成书为《西游记》后的一个延展。清代泰山周边孙悟空崇祀之俗的揭蔽,使泰山文化在这一方面与福建、浙江等多省份自古及今都有的齐天大圣信仰之俗有了呼应的联系。从而,这一发现也成为全国性"孙悟空崇祀"或曰"齐天大圣信仰"研究的一个部分,是"泰山学"中一个涉及古代文学、宗教、民俗等多学科研究的新课题,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引入"考古"或曰"田野调查"方法的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