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45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69篇
社会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从诗和史的渊源看"赋诗言志"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过常宝 《学术界》2002,(2):105-112
“赋诗言志”是春秋外交仪式上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当时真正的职业性外交专家是行人 ,在传统上是由史官充任的 ,并有采集诗歌的职责。行人采集诗歌的目的是用于朝廷或其他正式场合的礼仪中。诗歌为巫史行人的职业性修养 ,“赋诗言志”正反映了这一文化背景。诗歌可用于仪式和谣占 ,被认为具有神秘启示性 ,所以 ,可以通过赋诗来观察个人的意志或命运。  相似文献   
92.
本文通过剖析诗歌引幽抉微、由浅入深,挖掘了《龟虽寿》一诗的理性意蕴:万事万物都有其内在规律可循,只要人们能够充分地认识、掌握并运用这一规律,就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借理抒情,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显示了抒情主人公乐观向上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93.
论张枣“言志合一”的诗歌写作向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枣的诗歌写作具有语言本体论向度,但这一写作向度的反思背景是"言志合一"。作为过程的诗歌言说在本体上已追问、构造、关联着生命,诗意的涵容过程便也是语言的展开过程。张枣深刻体悟中国古代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写作中把握、立足于"言志合一"关系,由此他的诗歌既有语言的精纯唯美,又摆脱了踩语言高跷的危险。同时,他承续到传统的关键点:语言,把汉语言的圆润、流转发挥到极致,并最终超越"词与物"、古与今、中与西等二元对立,使其诗歌拥有一种既古典又洋气的旖旎风貌。  相似文献   
94.
史赞“崔为文宗,世禅雕龙”,东汉安平崔氏的言志之赋可谓不枉此称。崔篆的《慰志赋》首次以“志”名篇,辞简情深,类似自传。他的“尚真”观念在崔骃、崔寔那里得到继承,发展为《达旨》《答讥》中典雅平和的文章风貌,而这又与其家族的儒学修养密切相关。受时代风气的影响,崔氏的言志赋难免有蹈袭模拟之弊,但其将个人情绪与政治表达相结合的行文方式,对蔡邕的创作有一定启发。  相似文献   
95.
用典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基本表现手法之一。辛词用典是独树一帜的,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上看,都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辛词用典是为明心言志。所言之志分三种:建功立业之雄心,退隐闲居之操守,壮志难酬之悲慨。辛词以典明志,也反映出辛弃疾多元的价值取向,同时也使词由代言体变为言志体。  相似文献   
96.
97.
周作人以“言志”为核心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文学理念在1930年代中国的历史情境之中显得不合时宜,与左、右翼文学运动发生了激烈冲突,甚至被全盘否定。在当代历史语境中,“言志”文艺观的理论价值应该得到新的阐发。  相似文献   
98.
近三十年的散文是对五四文学的一次回归,老一代作家与学者在此起到了主导作用.鲁迅传统与周作人传统在一些人的创作里得到强化.一些思想者的作品注入了精神的活力.他们从自我出发颠覆了"文革"艺术虚假的理念,将个体感受和社会承担统一起来.在此基础上,散文出现了多种可能,一些新的文体填补了白语文书写的空白.那些直面人生的作品赢得了读者的喜欢,一些智者的随笔也在冲击着八股写作的旧垒,显示了思想的锋芒.年轻一代的散文越来越有活力,不再匍匐在前人脚下,个性鲜明耀眼,把不羁的热情留在文坛之中.多样性与丰富性预示着未来文学的另一种格局.当代散文在现代散文传统的暗示下,有着不可限量的未来.  相似文献   
99.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是周作人文学观得到集中体现的一部著作,该文中他将中国古代文学分为"文以载道"和"诗言志"两派,并且主"言志"而绌"载道"。但追溯中国古代文论史,"言志"与"载道"在这里都受到了误用,"诗言志"实则为"诗缘情",它强调文学创作时自我情感的自在状态,为己而非为他人。这种"自己表现"的文学观,其实是对数千年来强调文学教化的社会功用的宏大叙事的解构。  相似文献   
100.
词的历史发展过程是词与诗的分离与合流的过程,是艳俗与雅正相互交融的过程.词独立成熟之后向主流文化悄然回归,在北宋初表现为词与诗开始由分离而初步融合,词由伶工之词向士大夫词转移.张先较全面地将士大夫的日常生活,如把"言志"等传统题材及诗文的写法纳入词中,成为北宋初词转型期中较为典型的 代表,也体现出词作为一种文体所具有的包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