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17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35篇
统计学   2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
文学创作中的言意问题在六朝时提出并受到极大的关注,并不偶然.一方面,魏晋玄学言意思想为其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和广泛的内容;另一方面,六朝文学创作的繁荣为文学全面深入到人们的研究视野中提出了必然要求.文论在吸收哲学思想的同时,根据文学自身性质,使言意问题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诗学论题.文论家深刻认识到文学创作中的言不尽意现象,但没有从形而上的理论层次去论证言能否达意的问题,而是立足于创作经验,讨论创作中言意紧密结合的思维状态、言意活动的顺滞状态、语言在构思和传达中的"机枢"作用以及言不尽意的原因等,并且从言不尽意的困苦体验中跳出,逐渐开拓出超越筌蹄的审美路线.  相似文献   
12.
尽管先秦时期还没有明晰的散文意识,与此相应,也没有明确的散文本体探索,然而,先秦诸子对于文质、言意与道的思索都具有本体的意味。文质概念的提出,质与文的对立、相通、表里关系的感知,都表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已经从一元走向了二元,标志着人们对事物本体探索的开始,散文学、文学的本体探索自然也是从此发展而来。言意论将这种思索聚集到言辞身上,与散文的本体探索更为逼近。言中有意,言为意表,言由意发,是对言辞本体的基本认识,也为散文学的本体探索打开了关键的大门。道的思索则为散文学的本体思考预设了方向,准备了空间。散文学一旦开始本体思考,它就不能不被"道"的巨大能量所吸引,不能不向"道"靠近。  相似文献   
13.
对言意关系探讨形成了中国文论话语中一个基本的诗学范畴。语言与意义之间的关系长期在中西方的文学创作中表现出很难对应统一的矛盾性,不仅如此,中西方文学在探讨超越言意矛盾的具体方式时也表现出文化的异质性。在比较的视域下系统梳理言意关系的发展历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象"是一切文学尤其是诗赋创造的发轫,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以"综述性灵,敷写器象"作以概括,并对"物象"的呈现方式作了精辟的分析。作者从"物象"入手,通过文艺家对"物象"进行物色运裁、情感寄托、言意沟通,研究"无识之物"在"有心之器"的感官中的呈现状态;或从"形象"入手,逆向寻找,倒推"形象"产生的根源,梳理"物象"的"成像"规则,从而还原文艺家对"物象"的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15.
相融则利,相离则弊——简论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对于一个人、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来说,科学与人文相融则利,相离则弊。因为科学与人文不是彼此无关的事,科学与人文都有自己明确而强烈的追求,一个追求真,一个追求善,都在追求自己的真理,而真与善的追求往往不可分割。科学与人文都十分重视客观实际,尊重客观规律,努力探索客观存在的奥妙,二者在精神实质上是相通的。科学与人文的发展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而正确的创造性思维都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区分主次,把握关键,这是科学与人文的共同特征;同时,创造性思维又是一个整体性思维,是逻辑思维加形象思维,无论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其创造性思维概莫能外。教育应该是科技与人文的一体化教育。  相似文献   
16.
言意关系问题,特别是“言不尽意,得意忘言”说,中国古代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魏晋以后,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说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古代文论注重“言外之意”的文学传统,并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在哲学上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一类不确定型多属性决策问题的排序方法   总被引:75,自引:4,他引:75  
研究了属性权重信息完全未知且属性值以区间数形式给出的不确定型多属性决策问题, 给出了区间数决策矩阵的规范化公式. 基于区间数相离度, 给出了求解属性权重的一个简洁 公式, 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可能度的决策方案排序方法. 最后通过实例说明了该法的实用性和 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老庄之道与言意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庄之道主要指宇宙本体及其永恒存在的规律 ,而意是人们对宇宙本体及其运行规律的认识 ,言又是意的表现形式。由于道本身的复杂性、精微性和玄妙性、无限性 ,人们不可能完全认识它 ,更不可能用语言完美地表现它。因此 ,言不尽意是绝对的 ,言能尽意是相对的。老庄明知道不可言却又连篇累牍言道的行为并不矛盾 ,他们在宇宙的伟力前感到了自身的渺小 ,因而在无法完美描绘彼岸世界之道的大前提下 ,勉为其难地对此岸世界之道进行了详尽描述 ,文章认为这是领会老庄之心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宋代俳谐赋之谐趣,从建构方式而言,或因表里不谐、文体形式与赋作内容之张力而产生,或因言意相离、言语表面意思与作者深层意旨之张力而酿成,或因物类幻形、物类原态与所幻形象之张力而获得;从旨归寓意而论,既有自我解嘲、讽世刺时、抒怀明理等寓庄于谐之属,也有肆笔为文、以文为戏之作。宋代俳谐赋在艺术上承继前贤往往又能翻新出奇,并将俳谐文学中审物丑以刺人世这一范式发展成熟并推向高峰,自有其独特价值;但也有部分作品因尚理之时代语境的强大影响,径直以议论将龙睛点出,背离了俳谐文重谐亦重隐之原则,减弱了作品的趣味性和艺术性。  相似文献   
20.
以现代语言学能指与所指的学理关系为思考平台,讨论庄子关于概念("名"或"言")和与之对应的事物("实"或"意"),亦即能指与所指相对存在的问题,既能考量庄子思想的有效性,也能实证西方理论的有限性。在庄子那里,在能指与所指的关系链中,能指与所指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所指在能指的下方悄悄滑变,形成"漂浮的能指"。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成为在滑动的能指中不断寻找所指意义的问题。正是由于语言的这种不确实性,不停地言说着的主体就是一个不知所云的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