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0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9篇
民族学   19篇
人才学   6篇
丛书文集   447篇
理论方法论   67篇
综合类   1018篇
社会学   46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102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107篇
  2007年   107篇
  2006年   121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82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49 毫秒
101.
每每朝代更替之际,总会出现大批旧朝遗民。他们或隐居山林、或举兵复旧、或借吟咏以讽新朝,通过种种方式抒发心中郁结。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曾描写周朝都城的狼藉和作者的故国之思(《王风·黍离》)。正如萧启庆教授所说:“‘遗民’可说是世变时代不可或缺的政治、社会与文化现象。”(P120)耐人寻味的是,朝鲜历史上也曾出现过一批中国的“遗民”,他们大多并没有中华民族的血统,但或许因为文化渊源上的关系,或许因为其他种种原因,他们却都有令人难以想象的遗民情节。明取代元朝统治中国大部地区时,朝鲜著名文人李穑便是其中不可不提的一位。  相似文献   
102.
诗经》中的“兴”,是古人借诗言志的一种表现手法,人们用《诗经》的“兴”法来讽喻时政,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抒发情怀与志向。“兴”不单是一种简单的引起,它还是诗学中的一种讽喻性诗体。《毛传》“独标兴体”揭示出了作品中隐含于物象中的与讽喻相关的政治意蕴。“兴”在诗歌中具有一种对人进行“启发、鼓舞、感染”的社会功用。  相似文献   
103.
《易》之"象"与《诗》之"比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易传》的阐释下,按照《易》之所成及所指,《易》之"象"有以下三类含义:一、卦、爻以及其征象;二、象征,模拟;三、物象,意象.《易》之"象"与《诗》之"比兴"相类.《诗》之"比兴"离不开意象,某些意象具有原型的意味,内涵丰富.《易》以"象"认识自然和社会,《诗》以"象"表情达意,它们以取象思维为基础,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4.
《诗经》中的亲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中国是一个非常注重亲情的社会,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很多作品表现了亲情的内容,如父母之情、同胞之情.古人已经认识到了亲情的重要价值,认识到了家庭和睦对社会发展、和谐不可或缺的作用.探讨<诗经>中的"亲情"问题,对我们当下的和谐社会建设无疑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5.
教坊乐语是兴盛并成熟于宋代的一种亦雅亦俗、亦尊亦卑的文体.一方面,内容上谀词颂圣,语言上鄙俚不经,音乐上大戾古乐,文体上与帖子词、青词等同样位卑名贱:另一方面,血缘上与<周礼>、<诗经>礼乐同源,宋代以来便贵为宫廷礼制的组成部分,并具有翰苑词臣方能染指的尊崇.教坊乐语在其演变发展的过程中,不但形成了语言内容等创作上的文体规范,要求人们在撰制时应"得体",而且还产生了许多惯例和破例,有正体变体之分.  相似文献   
106.
<关雎>、<鹤鸣>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关雎>描述君子对淑女的思慕复杂情感,以匮乏的方式突显以情相感、因感而通、因感通而有人际、天人之际的建立与呵护.<鹤鸣>中的鹤鸣、游鱼、树木诸景物呈现了一种耐人寻味的乐园经验.如何由情感见证际,进而在人与物、人与人、人与天的情意绵绵中呵护并守护际,重建生趣盎然的人间乐园,这或许构成了现代世界最为迫切的任务之一.通过对<诗>的哲学阐释,我们尝试突破现有中国哲学研究范式所划定的界线.  相似文献   
107.
周民族是一个以农立国的民族,《诗经》中的周人祭歌便深蕴着农耕文化的内涵。稷的本义是谷物,随着思维和文化的演进,它逐渐上升为农神。作为农神,人们在向它祈求丰年的同时,也乞求着子孙兴旺,二者不可分割地贯穿于周人祭祀的庞大系统,使稷神最终转化为周人的始祖神。重农决定了周人以对农业的贡献来作为评判先公政绩的标准,因而它也就必然带来了当农业文明行进到由生殖主题转向道德主题时以温文尔雅的文德为重的倾向。在以后的岁月中,周人祖先又成了由具体的重农行为抽象出来的“德”的负载体。周人对“德”之载体的祖先的崇拜、祭祀,不仅是为了现实的经济利益,更是为了维护现存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08.
中国梦     
  相似文献   
109.
传统认为“汉学”盛于清世 ,实则在明代中叶就出现了“汉学”运动。《诗经》的复活 ,旨在打破朱子《诗》学的一统天下 ,寻求诗的原始意义。其间出现了三个流派 ,即尊序抑朱派、杂采汉宋派与辨正汉说派。他们从不同的角度 ,对朱子《诗》学进行了冲击 ,为明代《诗》学带来了新生机。  相似文献   
110.
好书超市     
《社区》2008,(23):14-15
《风雅颂》阎连科著2008年6月出版29.00元作家阎连科的长篇小说《风雅颂》日前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推出。在这部可以称之为阎连科精神自传的《风雅颂》中,将千年经典《诗经》作为文本框架。阎连科在《风雅颂》中将目光转向高知阶层精神困境。《风雅颂》每一个章节都以《诗经》中一首诗的诗名为题,而且内容也与《诗经》密切相关,同时对《诗经》这部千年经典进行了解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