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23篇
  免费   166篇
  国内免费   37篇
管理学   41篇
民族学   75篇
人才学   34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592篇
理论方法论   247篇
综合类   3638篇
社会学   190篇
统计学   7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107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108篇
  2020年   105篇
  2019年   94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87篇
  2016年   101篇
  2015年   186篇
  2014年   326篇
  2013年   286篇
  2012年   337篇
  2011年   373篇
  2010年   397篇
  2009年   399篇
  2008年   421篇
  2007年   363篇
  2006年   347篇
  2005年   302篇
  2004年   240篇
  2003年   233篇
  2002年   210篇
  2001年   190篇
  2000年   162篇
  1999年   81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41.
文章从政治的视角考察了汉魏文学 ,辨析了汉魏时代儒家教、文的自觉等理论问题 ,勾勒了汉魏文学与政治的流变态势和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42.
由于一些原因,中国古代文论没有引发对“真实”“虚构”问题的讨论,而西方则不同。“文”与“”也分别是中国文论和西方学中使用最广泛的两个概念。了解它们的渊源和差异,对于理解中国文论和西方学十分重要。本文探讨了两组重要学价值——“真与虚构”和“文与”在中国文论和西方学中的存在形态。  相似文献   
43.
44.
《文木山房说》以“后妃”为题,专就《关雎》旨做一般性的理解和认识。虽无特别的见解,但对于我们了解、研究吴敬梓的文化思想有相当佐助。概言之,吴氏倾心于传统“经学”之术,仍不贰乎儒家道统。  相似文献   
45.
五代广西文学是广西文学史的重要历史阶段。它上承唐代文学的优良传统,五言律的形象思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产生了不少名句,也使七律登峰造极;下启宋代文学的先河,词人的继出,辞赋家的出现,都使重视音韵学的宋代骚坛增添了异彩。尤其是群体人的形成,骚人墨客之间的文学交往及其创作活动,对文学的持续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而论的问世,也有其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6.
试析钱谦益对胡应麟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朝后期的胡应麟在文学理论及治学方面颇有建树。钱谦益站在贬斥文学复古思潮的立场上对他的评价有失客观和公允。因为 :1.胡应麟和王世贞的交往实以王世贞对胡氏才学的赏识为前提 ;2 .《薮》虽有附会《艺苑卮言》之处 ,但多卓识独见 ,不失为一部自成体系的话力作 ;3.应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胡应麟对明的有关论述。  相似文献   
47.
本文认为:第一,的典型不能归结为人自我的典型形象,因为并非所有都有人自我形象,看不到人自我形象的,未必不具典型意义;即便部分确有人自我形象,这类形象在实体性和具体性方面,也不可等同于叙事戏剧作品的典型形象。第二,的典型也不能归结为意境,因为就内涵而言,意境主要是一个表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概念,与典型作为表示个性与共性关系的概念是不同的;就外延而言,意境是一个有严格的历史文化规定性,有更多与中国古典词相联系的特定概念,与典型作为适用于各类艺术和的普泛概念也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48.
换韵与情绪宣泄关系十分密切,从王令《梦蝗》可以明显看到这一点。从《梦蝗》的换韵中人们可以有效地把握王令的情绪节奏变化特征,真正理解作为"蓄含悲愤"而又"笔力恣肆"人的情绪结构本质。  相似文献   
49.
本文通过对《苏轼集》和《全宋·苏轼集》中的苏轼佚《秋日寄友人》进行考辨,认为此首歌不是苏轼的佚,应是北宋初期张泳所作。另外.考察发现吴宗海先生所辑佚的《苏轼佚三首》都已收入《苏轼集》,仅是题不同而已,属于重复辑佚。  相似文献   
50.
四川历来是富庶悠闲、别有洞天的旅游佳境,被古人誉为“优游天府”。“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于公元669年5月“自长安观景物于蜀”。写下了“入蜀纪游三十首”,这是目前我们所知的巴蜀旅游史上以旅游为目的地、个人旅游的最早记录。在他之后,圣杜甫入蜀,带着中原人的文化眼光,忽然感到蜀中是山川习俗迥异的“别一世界”。直至19世纪末,法国人古德尔盂入蜀,还写下了这样的观感:“入四川更惊其人工生产:入其野,桑麻遍野,井井有条,其农之勤可知。入其市,人工制造的物品,陈列满场,且发运他省者相望于道。此等绝妙未经开辟的舞台,如加点缀,即可成为一东方的巴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