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4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44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77篇
社会学   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在个性消费时代,消费者的参与意识、自主决策意识和规避风险意识强烈,而在影响购买的因素中,价格是最敏感、最直观的风险因素,它直接关系到买卖双方的利益。因此.消费者更关注能否以合理的价格买到满意的商品,也就更青睐在价格上表达诚意的商家。于是许多企业开始把经过“讨价还价”确定最终卖价的形式演变为由消费者自主定价、自由付款的策略,借此表达对消费者的真诚。  相似文献   
52.
作为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和王阳明依循着各自的哲学进路即分别以知识论、价值论为主导对<大学>作出了不同的解释,试通过对这两种不同的诠释进路的具体展开及建构基础的分析,来论证两种注说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3.
54.
对于《大学》的诠释重点,王阳明从"格物"出发,经历了从"诚意"到"致知"的转移过程,它蕴涵着"致良知"提出的内在逻辑。一心求道的王阳明,早年困惑于"格物",因为朱子"格物"夹杂的知识诉求之方式达不到终极之道;龙场悟道后的阳明重视"诚意",以"意"涉"物"、训"物"为"事",将"物"明确为人的生存情境而非客观之物,对应之"理"则为德性形态的是非之理,"格物"被纯化为通过德性涵养达到心体的绝对自明而占有终极之道;宁藩之变后的阳明提出"致(良)知",则德性涵养过程中的是非标准被明确澄清,对朱子"格物致知"理论的彻底改造也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55.
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主体的生存方式,形成了"虚拟社会"这样一种全新而又特殊的社会形态。它在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亦产生和助长了道德冲突、道德冷漠、个人隐私被侵犯、信息安全受到威胁、知识产权被侵犯等诸多问题,使"虚拟社会"的伦理道德问题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56.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筑牢反腐道德防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积极倡导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风尚,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五千多年历史的灿烂文化中,廉政有着独特的优秀文化传统.如"慎独","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政戒贪,贪利贪,贪名亦贪,勿鹜声华忘政事;养廉惟俭,俭己俭,俭人非俭,还从宽大保廉隅",以及当代的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牛玉儒等杰出人物的事迹,无不闪烁着廉政理论和实践的光辉.因此,在构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廉政文化建设,树立廉洁自律的道德风尚.  相似文献   
57.
朱熹采用"心统性情"的构架而将本体与发用放在一心的发用流行之中,心、善、仁之间的关系就不能保证其一致,而可能是多样化的。朱熹不赞同一般地说心无不仁,(他主张)要保证心之本体的发用端正不偏,"诚意"的涵养功夫必不可少。持续的致知和操存功夫,是觉察本体于一念之微并发扬光大的必要条件。朱熹心论的目的,在引出主体自身的存养状态并保持仁德的不失,以便从实践中解决心与仁的一致性问题。反求本心也就成为了朱熹心论最后的诉求。  相似文献   
58.
59.
最近公布的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仲尼曰》论及慎独,明确肯定慎独是指谨慎于“人之所不闻与人之所不见”,表明慎独的“独”确有独居独处之意,与简帛《五行》强调“能为一”、《大学》主张“诚其意”的慎独有所不同,说明慎独的含义经历了从谨慎于独处的原初意到谨慎于内心的引申意的变化。而之所以出现这种变化,是因为谨慎于独居独处,要靠道德自律,靠内在的道德自觉。这样慎独必然要从强调谨慎独居时的行为向重视内在意志、意念转化。由于先秦两汉的学者既在原初意,也在引申意,以及引申兼原初意上使用慎独,这样就造成慎独语意的复杂情况。郑玄、朱熹对慎独的注释都有不准确、不完善的地方。对于慎独的理解和研究,要从马王堆时代的“不同”说、郭店时代的“相同”说,走向安大简时代的“发展”说,从发展、演变的角度对慎独的语意做出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60.
中庸思想是我国儒家思想体系中的基本内核之一。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中庸"曾被人们误解为庸俗的中间路线和骑墙主义,其实这样理解恰恰陷入了"伪中庸"的误区。作为我国中庸思想核心特征的过犹不及、天赋本性、至诚慎独以及天人合一,对理解和接受现代社会中比较流行的人格双性化现象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