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55篇
  免费   220篇
  国内免费   65篇
管理学   124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97篇
人才学   27篇
丛书文集   1715篇
理论方法论   221篇
综合类   3412篇
社会学   238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59篇
  2023年   223篇
  2022年   109篇
  2021年   179篇
  2020年   154篇
  2019年   216篇
  2018年   83篇
  2017年   126篇
  2016年   144篇
  2015年   269篇
  2014年   376篇
  2013年   314篇
  2012年   368篇
  2011年   386篇
  2010年   413篇
  2009年   339篇
  2008年   409篇
  2007年   352篇
  2006年   256篇
  2005年   254篇
  2004年   210篇
  2003年   150篇
  2002年   145篇
  2001年   120篇
  2000年   87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91.
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思想史的重要内容,这一思想是马克思整个学说体系的价值旨归。马克思摒弃了传统哲学对"人"的遮蔽,从"现实的人"出发,指出在实践中实现人的本质力量,使人得到自由全面发展才是真正的实现人本。在当下语境中满足人民正当的物质文化需要才是人本思想的实践点、落实点,而这一需要的满足依赖于合理的制度保障。对马克思人本思想的逻辑体系与核心话语的深刻把握,有助与我们深入理解和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992.
革命叙事中的性别特质是刻意建构的。以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八女投江”事迹作为具体案例,提出了性别的记忆(gendered memory)分析框架,分析“讲述者”“记录者”“演绎者”这三种不同类型的记忆生产主体在记忆塑造过程中的反复叙述和多元重构,梳理了这一历史事件如何从一则日记中简短的原始记录生产成为现行通用的革命英雄版本。嫁接、渲染、再考证、性别对焦是性别的记忆塑造当中的四种机制,前三种机制提供积淀过程,第四种机制将性别视角引入。在此基础上揭示出性别意识与被建构的女性革命精神、女性身份与英烈形象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进而在社会记忆层面塑造出“中华的女儿”“英雄的姐妹”等革命英雄典型。  相似文献   
993.
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蕴含着丰富的理论资源。基于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功能,国内学者提出了现代化发展的新范式——“政党中心主义”。学者们普遍认为,作为与“社会中心主义”和“国家中心主义”相区别的一种新的现代化发展范式,“政党中心主义”体现出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前景。目前,“政党中心主义”作为一种分析范式在学术研究中得到了初步运用,其作为一般性理论的应用价值正在被证实和凸显,但在从以中国实践为基础的局部经验概括到具有普遍性特征的一般性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作为现代化发展新范式的“政党中心主义”的理论基础仍须进一步夯实,相关具体研究也需要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994.
俞祖华  王疆辉 《东岳论丛》2024,(1):12-25+191
“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分别从中国现代化史、中华民族发展史视角提出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均生成于改革开放初期。两大话语有“分”,有着相对独立的酝酿、生成、建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概念在上世纪70年代末提出后大致呈现为出场——退场——重启的脉络,被写入党代会报告已到了40余年后的中共二十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语词在上世纪80年代初出现报章后,很快即被写入十三大报告,并一路攀升为高频使用的热门词。又有“合”,体现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中心任务与实现伟大梦想“关键在党”表述上的“四个耦合”。有必要在整合以往现代化话语(“工业化、四个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民族复兴话语(“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基础上,建构“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叙事。  相似文献   
995.
作为“权利”的学术话语权,主要有创造更新权、意义赋予权、学术自主权等类型;作为“权力”的学术话语权,主要有指引导向权、鉴定评判权、行动支配权等类型。这些也体现在中国社会学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在中国社会学初创阶段,严复等人在社会学本土化和学术话语创新方面进行了尝试。费孝通经历了中国社会学前期发展阶段近20年及后期56年全过程,其学术历程对于中国社会学发展史具有典型意义。在理论自觉基础上努力达致学术话语权的制高点,是中国社会学从世界学术格局边陲走向中心的一条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96.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和话语政治民主模式不仅表达了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良知,也在诸多方面为我们展现了人类令人鼓舞的前景;不仅为我们的进一步探索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更在整合共和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双重优势的平台上,在制度的层面为建构主体间广泛参与和积极互动的民主模式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但是,哈贝马斯话语民主模式在许多方面也失于理想性的虚幻化。把人类之间的关系完全定位于运用语言和平交往的理解和共识上,是理想主义的诉求,也许具有理论上的探索意义,但如何消除人们之间利益上的差异、冲突是相当难的问题,仅仅靠语言沟通,达成共识是难以实现的,时间的无限延长,参与者的不断增多,看起来是实现了哈贝马斯所设定的理想言说情景,但是,这样一方面降低了交往的效率,一方面又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和成本,理想的初衷似乎把交往的环境恶化了,现实的竞争、冲突显然不是一个乌托邦式的浪漫主义的假设的完美情景所能解决的  相似文献   
997.
在现代汉语中,"你看"可以充当提醒标记.它可独用表提醒,也可用来凸显因果关系和提醒状态、行为,其语用价值是提醒,一般地说,删去它在句法、语义上不会产生影响,但提醒的作用会随之消失.如果提醒的内容在说话人说出"你看"时是可以"看"到的,那么"看"可以重叠,"你"可以省略,反之则不可以.  相似文献   
998.
李佳 《求是学刊》2016,(5):155-162
君臣关系是中国古代政治史的核心问题之一,主要指向君主与臣僚间的权力分配与运作状态,双方互动方式及其牵涉的道德伦理观念。洪武一朝是明代君臣关系的生成期,关于君主身份合法性、君臣权力关系格局,以及君臣相处之道的形成过程深刻影响了后来的国家政治与政治文化,且与元明易代、明初封建诸王、废相等重大事件密切关联。梳理洪武君臣关系形成过程中的话语形态与制度推演,可见该过程主要指向两个维度:君主身份合法性的文化确认和君主集权制度框架的构建。此外,洪武君臣关系作为一种王朝早期历史记忆,在此后二百余年间,被士人群体反复评说,构成以君臣在国家体制中权力与角色为中心的不断反思,甚至发生对皇权专制极端化倾向批判的思潮。  相似文献   
999.
刘胡兰作为一名家喻户晓的革命英雄,其具有象征意义的确定形象,定型于“文革”期间的经典化。事实上,伴随着不同话语形态的显隐,刘胡兰形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经过了复杂的建构过程。从“日常叙事中的少女”到“阶级叙事中的英雄”,其面目逐渐明晰,性格逐渐单一。以连环画为观照点,通过对刘胡兰形象变迁的叙事考察,可还原刘胡兰的“女英雄”形象是如何通过“取舍”和“改编”的手段被建构起来的过程,并以此揭示革命英雄叙事在统一的主流价值基调下,在“本事”和“故事”之间的较量中,所蕴含的民间话语和意识形态话语之间的斗争。  相似文献   
1000.
最近,与一位社工机构管理人员谈起该机构的近况。他告诉我,某某机关的人到他们机构调研了、某某人大代表去他们机构找社工座谈了……我突然发现,他所表述的事件中,主体都是“其他部门”,而非社工机构本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