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3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13篇
管理学   92篇
民族学   10篇
人才学   3篇
人口学   9篇
丛书文集   673篇
理论方法论   68篇
综合类   1012篇
社会学   33篇
统计学   2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117篇
  2011年   125篇
  2010年   116篇
  2009年   133篇
  2008年   144篇
  2007年   127篇
  2006年   121篇
  2005年   108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曹林 《领导文萃》2006,(9):105-109
严厉的管制其实是把娱乐场所都往“非法状态”赶——这就强化了娱乐场所对权力的依赖,要想在“非法状态”中获得生存,必须求助于权力,必须更多地向权力“进贡”。[案例]娱乐场所,这个词在中国语境中充满着暖昧和轻佻的意味,借着  相似文献   
32.
传统媒介环境下,政治传播具有典型的“控制论”色彩,政治文本在政治主体、大众媒介与受众之间呈现为单向的信息流动过程,政治主体在政治传播中具有绝对的话语权。而微信是一种偏向关系传播的新媒介,虽然在概念层面上具有“元传播”的特征,但在社会现实维度难以找到实践的根基。尽管微信空间中生成了新的政治传播格局,但是主客体二元对立的政治传播模式并未发生变化。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微信空间放大了主客体二元对立政治传播模式所带来的风险。本文从文本诠释学角度考察微信政治传播困境以及功能失调问题,将微信政治传播理解为文本的理解和解释问题,以文本为核心概念,以理解和解释作为文本诠释的本体论,从而试图构建微信政治传播功能的“视域融合”。  相似文献   
33.
隐喻和反讽不仅是诗歌语言与思维的基本原则,更是诗歌本体结构的核心要素。一首诗能否"借助矛盾和限定条件来表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反讽、隐喻携带的张力以及相互间的作用。隐喻能促成一定语境中意义要旨的相互联系与融合,构造张力关系的各成份。反讽因语境压力形成的悖论能"修改"诗歌情感表达中的固有意义,挤压出潜藏于文本各处的深意,或维护文本与语义的矛盾性悖反,以构建诗歌结构应有的层次。  相似文献   
34.
中国哲学发展了不同于西方的哲学诠释学传统,特点是相比于西方诠释学所关注的"道"与"言"的问题,中国哲学诠释学关注道、言、智、境四个问题,通过对形上之道的诠释,达到"天人合一"的最终境界。  相似文献   
35.
周雪光 《社会》2019,39(2):1-30
黄仁宇悖论描述了中华帝国组织形态松散关联但国家秩序坚韧稳定的矛盾特点。本文以科举制为线索,着眼于历史上中华帝国的观念制度来解读这一悖论,特别是这一松散关联组织形态的机制和过程。在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提供了观念一体化的组织基础,导致了官僚体制内外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双向渗透和互构,国家与基层社会上下名与实的仪式性连接。这一观念制度提供了各地区、各层次间的同构性和相互关联,同时造就了一个松散关联的官僚组织。结束部分的“余论”指出,在当代中国,国家治理模式发生了重要转型,从观念一体化转向为组织一元化,为国家治理带来了一系列鲜明的特点和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36.
[摘要]目前人类物质财富持续增长而幸福感却停滞不前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人们过于执着在经济生活中追求幸福,以至于忽视甚至牺牲了在社会生活其他领域中可能获得的幸福。为了使人们的幸福感获得继续而且持续的提升,我们必须全面考察人类全部社会生活领域中一切可能实现的幸福,进而制定最优的资源配置策略。文化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优越的可能幸福,我们应当给予其充分的重视,积极投身于文化生活,并为文化幸福的实现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37.
肖峰 《创新》2016,(1):47-54
信息技术革命在推进人类认识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认识论问题,三大认识论悖论就是典型的表现。数据悖论揭示信息时代认识者获得的数据激增,但形成的见识更少;知识悖论使人们看到知识的生产过程出现了大众化、民主化与精英化、权威性之间的张力,以及知识的短暂身份和持久价值之间的不一致;认识能力悖论则展示了现代信息技术在辅助人认识水平提高的同时,但也导致认识能力上的新退化。提出和分析这些认识论悖论,是为了更好地面对我们在新技术时代的新境遇以及谋求人类的认识更加合理与协调地发展。  相似文献   
38.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技术进步,是应对资源浩劫、环境污染挑战,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必然选择.但淘汰落后产能与节约资源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将让我们面对技术排挤工人导致失业机会增多的新问题的挑战.其结果是在形成生态与自然和谐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即形成广义生态文明的“悼论”.迎接挑战要求我们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同时,通过制度建设和政策支持,推进产业创新、职业培训,为更多的结构性失业人口提供有效的就业岗位.为了减少高学历人才失业的人力资本浪费,必须进行高校专业设置调整,以修正供需错位导致的失业.为保证结构性失业人员的生活水平,必须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不断提高保障水平.通过相应途径保证广义生态文明目标的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39.
黄小洲:关于Hermeneutik的词源学问题,您在《诠释学——它的历史与当代发展》一书中说,这个词源于赫尔墨斯(Hermes)这个信使之神,赫尔墨斯的任务是向人传递诸神的消息和指示,因而Hermeneutik就包含理解、解释和翻译的意思,它是一种语言转换工作,化陌生为熟悉.到目前为止,您还在坚持这个观点吗.  相似文献   
40.
我们在本文中将探究海德格尔此在诠释学的总体构架。在他看来,存在问题不仅是一个学理问题,它对于此在来讲原本就具有某种急迫性。海氏企图通过对日常此在的分析表明,对存在遗忘既是一种积极的生存论现象,存在问题又是一种在现代社会中急需重新唤醒的问题。此在的存在论的诠释学是早期海氏唤起并解答存在问题的途径。诠释学在海氏这里从传统的工具论诠释学转化成了存在论的,而它是以海氏的现象学方法和世界现象的分析为基础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