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1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21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93篇
人才学   17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328篇
理论方法论   75篇
综合类   1175篇
社会学   6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114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112篇
  2009年   138篇
  2008年   166篇
  2007年   150篇
  2006年   112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100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在一部小说的背景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往往具有隐喻象征性,与小说中的人物构成一种对拉关系,使作品获得了表层情节之外的深层意蕴,《包法利夫人》中的“雾气”意象暗含了人在与自然和社会相处时的迷惘困惑,不安焦躁,“阴影”意象是主人公心这阴影的外化,是命运神秘的象征;“瞎子乞丐”是人在与命运抗争中的盲目性的隐喻,借着这一组组意象作家福楼拜隐身于小说之中,与读者进行着“秘密交流”。  相似文献   
992.
作为湖北籍的创新意识强烈、在全国崭露头角的青年诗人,黑丰是出道较早的,也是为数不多的。同时黑丰又是一名教师,《离家》以诗的形式向人们述说了作者自己的真实故事,唱出了世纪末中国底层知识分子的人生悲歌。作为一名诗人,他是带着诗人的幻想、伤痛与忧愤离家的,时代酝酿了诗人的尴尬与漂泊。通过《离家》,诗人试图对自我在这个时代的痛苦挣扎作隐喻性的叙事,"旅人、血涌、断绝、破碎、酸水"等意象群隐含着作者对当代知识分子生存困境的强有力的揭示。全诗体现出90年代"个人写作"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993.
<白鹿原>在中国20世纪末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神灵"与"鬼怪"交织在故事中,使小说蒙上一层浓浓的神秘色彩;作为一种象征,神话原型预示和代表了人的命运,更加丰富地演绎了白鹿原上悲欢离合的故事.  相似文献   
994.
“万里长城建造时”:卡夫卡的中国神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批评的策略在于分析所谓"单个文本或作家与其所属的复杂文本集合体之间的动态关系",因为构成文本意义的,是文本所在的话语传统。解读卡夫卡的《万里长城建造时》,具有诗学与汉学的双重意义。它揭示了文学想象与表述的内在意义结构,重建了西方文化构筑中国的长城神话的话语传统,"长城"从一个历史建筑变成具有"他者"意义的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995.
<红字>为我们展示了主人公"净化"心灵的心理历程,那敞开的"狱门",既是囚禁肉体,束缚灵魂的地狱,也是拯救灵魂,复归人性的再生之门.那虚伪的宗教面纱终究掩不住真实的人性像野蔷薇一样要自由绽放.<红字>探讨的是"谁之罪"这样一个严肃而又复杂的主题,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也就随之显出其鲜活性和复杂多样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996.
"尘世磨难"故事与道教的修仙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国古代小说中特定类型--"尘世磨难"故事的情节、人物、主题、象征手法、故事原型等文学因素分析,阐明这类小说诸多文学因素背后隐含的宗教内涵,指出道教的修仙伦理对这类小说整体构思方面的影响.表明,道教观念对通俗小说的影响是全面的,持续性的.这也是道教世俗化进程中对中国社会渗透力加强的证据.  相似文献   
997.
《周易》讨论语言问题,虽然往往是零散的只言片语,但其涉及语言问题方方面面.由于中国古典文论素有"宗经"传统,因而《周易》语言观对其影响深远,尤其是"修辞立其诚"辞文"立象以尽意"等思想,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98.
通过对一起民间赡养纠纷解决事件中行动者意识的意向性分析,揭示了"行动者主体意识当中的法律"具有一种双重意义结构,其形式与本质不相称,甚至相互脱离,显现为一种"在场"对"不在场"的"呼唤".进而借助象征理论,将上述特征用"法律的象征意义"予以概括,以表明在现今中国人的主体意识中,法律是可以依据情境或表述的立场等的不同而随时变化的,在行动者的行动取向与法律的权利义务规范之间明显缺乏一种趋向性,而这或许正是现今中国立法与法律实施脱节的症结之处.  相似文献   
999.
莫言在《红高粱》中,用他优美的语调为我们渲染了一个"红高粱"世界。通过对强悍生命的书写,召唤着我们民族的刚健之魂。红色作为一个"原型",在历史的演变中"已基本上成为一套密传的符号",这种"颜色词所负荷的情感力量十分强烈"。这种"红色"原型所引申出来的象征意义已经广泛渗透到我们民族深层的心理结构中,变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小说中作者对"红色"原型的复活,就是在某种事件的激发下,把它"从集体无意识的深渊里提取出来,使它与意识到的价值产生联系,并藉现代语言转化为同时代人可以接受的象征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00.
莫言在《红高梁》中,用他优美的语调为我们渲染了一个"红高梁"世界.通过对强悍生命的书写,召唤着我们民族的刚健之魂.红色作为一个"原型",在历史的演变中"已基本上成为一套密传的符号",这种"颜色词所负荷的情感力量十分强烈".这种"红色"原型所引审出来的象征意义已经广泛渗透到我们民族深层的心理结构中,变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小说中作者对"红色"原型的复活,就是在某种事件的激发下,把它"从集体无意识的深渊里提取出来,使它与意识到的价值产生联系,并藉现代语言转化为同时代人可以接受的象征物"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