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1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8篇
管理学   391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9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394篇
理论方法论   68篇
综合类   717篇
社会学   47篇
统计学   280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99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166篇
  2011年   181篇
  2010年   113篇
  2009年   171篇
  2008年   149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31.
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我国金融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这些变化的影响为背景,对我国金融结构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和揭示,并阐释了引发这些变化的原因以及它对国家货币政策所产生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完善我国金融结构和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2.
中国金融资产流动性过剩的机理、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济在扩张性运行中已经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流动性过剩,而且由于其特殊的形成机理和独特的金融环境,传统的调控手段已经力不从心.为防止流动性的进一步泛滥,需要在经济发展战略、外汇管理体制和金融工具的创新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3.
《决策与信息》2007,(3):4-11
一年多以来,“流动性过剩”一直是困扰中国宏观经济的大问题,货币政策的走势也在很大程度上为其左右。不管认为“严重过剩”,还是感觉只出现了“过剩的苗头”,“过剩”已是各方专业人士的共识。2006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先后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五次、加息两次,并多次发行定向票据,重要目的之一就是缓解流动性问题。这些宏观调控措施已发挥了一定成效,但流动性过剩仍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内的客观存在。为此,各方人士提出了继续调整准备金率、加息、人民币升值等各种解决之道,而接下来央行的进一步实际举措也成为各方猜测与关注的热点。[编者按]  相似文献   
34.
金融是市场经济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金融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目前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面临三大任务,而建立健全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对金融业的管理、监督与调控是其核心。为此,必须迅速地制定和颁布中央银行法,就中央银行的性质与职能。中央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法律地位,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和工具,中央银行的组织体系、管理体制、职责权限,中央银行与政府、财政部门及其他部门的关系,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加以规范。  相似文献   
35.
随着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的迅猛发展,股票价格的变动对一国的物价、就业、国际收支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了实现宏观经济目标,各国货币当局在制定货币政策调控目标时,应当而且也必须将股票价格的变动考虑在内。但是,由于在理论、技术、制度和作用机制上存在许多难题和障碍,股票价格暂时无法列入货币政策调控目标。在不久的将来,随着金融理论的不断深化、央行调控水平的不断提高、货币政策对股票价格作用机制的不断完善,股票价格必将融入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之中。  相似文献   
36.
扩大内需中的货币政策效应--1996-2003年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是有效的,但效果有限;近期内,依然存在利用货币政策影响实际经济的可能性.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取决于执行货币政策的方式以及扩张(或紧缩)的力度.在通货收缩时期,如果只有货币数量扩张,而没有鼓励公共或私人投资的配套政策,或者数量扩张的力度不够,经济增长率就可能下滑.货币供应量的变化难以解释价格水平的变动,价格水平的波动除受总需求变化的影响外,还受总供给变化的影响.我国正经历从总供给能力不足向总供给能力相对过剩的经济转型,来自总供给方面的影响就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37.
证券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邱卓 《统计与决策》2005,(8):100-102
本文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探究我国证券市场传导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这一结论对于发展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新思路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8.
本文从货币政策理论出发,构建以稳定国际资本流动与人民币汇率的“多目标”货币政策规则理论模型,并采用1998年1月至2019年11月的月度数据,建立开放经济下的TVP-SV-VAR模型,实证检验不同货币政策规则下货币供应冲击、利率冲击对国际资本流动与人民币汇率的时变与动态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时间阶段,货币政策冲击对国际资本流动和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存在较强的时变特征。(2)等间隔脉冲响应表明,货币政策冲击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短期影响效应要高于中长期,而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却存在一定滞后性和扩散性,且价格型规则更有利于熨平外部冲击对国际资本流动与人民币汇率的影响。(3)时点脉冲响应表明,利率冲击对国际资本流动和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弱于货币供应冲击,且利率冲击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回到稳态均衡的速度更快。总体来看,在调节国际资本流动和稳定人民币汇率的效果上,价格型规则优于数量型规则,我国央行货币政策选择应逐步从数量型规则向价格型规则转变。  相似文献   
39.
我国国民经济在1996年底实现“软着陆”之后,通货膨胀率逐年降低,到目前呈现负数的状况;与此同时,我国却出现了失业增加、市场疲软、库存积压增多的新问题。对此,央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但是央行调低存款准备金率是根据目前的经济状况而作出的适量微调,目的是要实现今年8%的经济增长速度,3%的通胀率以及充分就业的经济目标,并没有改变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40.
论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分立的有效性前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前 ,在中国央行和银监会是否应该就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各司其职的探讨正在逐渐深入 ,将金融监管职能从中央银行分离出去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两个 ,一是认为中央银行既负责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又负责金融监管 ,会造成较为严重的角色冲突。二是认为中央银行既负责宏观的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又因金融监管涉及大量微观的和具体的活动 ,直接制约了金融监管的专业化 (王君 ,2001)。此外 ,虽然银行监管原本是央行的传统职能 ,但近年来国际趋势是将职能逐步从央行分离出来 ,另组一个独立的超级统一监管机构 ,负责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大金融领域的监管。这可能是国内一些学者倾向于央行银监会分立模式的3种理由。本文从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分合的理论假说和制度变迁背景方面对上述理由进行了分析 ,指出监管职能或机构的变动主要是为实施独立有效的银行监管 ,金融监管政策的完整性和监管水平的提升 ,并不全在于架构的调整 ,缺乏监管理念更新的单纯机构变更永远是相对次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