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41篇
  免费   103篇
  国内免费   22篇
管理学   305篇
劳动科学   54篇
民族学   98篇
人才学   99篇
人口学   17篇
丛书文集   817篇
理论方法论   403篇
综合类   1797篇
社会学   324篇
统计学   52篇
  2024年   67篇
  2023年   94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85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92篇
  2015年   171篇
  2014年   410篇
  2013年   195篇
  2012年   225篇
  2011年   255篇
  2010年   250篇
  2009年   233篇
  2008年   290篇
  2007年   219篇
  2006年   202篇
  2005年   218篇
  2004年   148篇
  2003年   125篇
  2002年   97篇
  2001年   87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1.
日汉同声传译中常见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日汉两种语言所具有的不同特点,给同声传译造成了诸多的困难,影响了同声传译的质量。我们在进行日汉同声传译的时侯,可以采用先听先译、延长或缩短等候时间、预测、弥补、紧跟、切割归纳、调节语速语调语气等对策来解决遇到的困难。  相似文献   
12.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相互毗邻,有着两千多年的友好交往历史。在语言文字方面两国人民互相学习,相互影响,有不少相同、相似之处。但其中也有一些看似相同,实际上已经出现差异并具有特色的词汇和习俗,弄清这些词汇和习俗差异对我们学习日语和同日本人交流大有益处。尤其是在日语教学中,把这些词汇与习俗的异同及时渗透给学生,把中日文化的对比融入日语语言教学中,既可大大地活跃课堂气氛,又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交际水平、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问卷调查和现场考察,分析湖南三家涉日企业的企业文化,认为备受指责的日本式经营模式,在被调查企业获得积极评价.其企业的标语、口号作为文化创新的载体,在跨越文化差异和实现文化融合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战后国民党政府对日派遣占领军问题是在美国的亚洲政策及对日政策的影响下提出的,是国民党政府忙于打内战使此问题未果而终。这一结局影响中国战后对日处置一些问题的实施,进而影响战后一段时期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以质的研究方法,促进临床医学教育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型医学人才,推进临床医学教育。  相似文献   
16.
《金陵瞭望》2005,(3):56-56
12月21日市委、市政府召开“绿化南京”工作会议,会议提出明年全市造林目标:确保新增成片造林15万亩。  相似文献   
17.
浅谈创新能力与文献检索利用技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创新能力与文献检索技能的关系。文献检索技能是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是铸造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并提出了文检课存的问题以及在新世纪加强文检课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屈原与五月五日--端午的渊源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战国各国历法不一,五月五日禁忌原是北方晋、齐等国的习俗,后来才影响到全国,它原本与屈原没有关系.在汉末至南北朝时期,北方厌胜之术与南方救屈原结合起来,才形成了完整的端午节风俗.作为端午节重要内容之一的竞渡在唐代风行于南北,端午风俗在唐代才基本定型;端午使屈原永远活在民俗和民间文化中.  相似文献   
19.
20.
使用传统的判案理论系统分析了拉伦茨氏的方法论体系。指出,拉伦茨氏方法论的基础是欧洲传统“名判”逻辑,其设定目标乃个案公决。拉伦茨氏强调了法官“续造法”的权力。所续造的“法”不是条法,而是曾经自主运用诸条法的模式,它理应有“现行法”的拘束力。“条法库”的缺漏由审判员以法律运用技术补足。诸准则之不谐或与宪法条法的不谐需赖“法益衡量”调谐。分析结论是,拉伦茨氏片面突出法官的自主地位,其方法论在本质上是现代法治社会一种尚需调制的折衷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