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49篇
理论方法论   24篇
综合类   183篇
社会学   1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世声论点     
《山西老年》2013,(3):9
要帮最有困难的户办事,要给最有意见的人拜年。——温家宝对待生命要认真,对待生活要活泼。——生命是自然给人类雕琢的宝石贫穷要一点东西,奢侈要许多东西,贪欲却要一切东西。——高里  相似文献   
102.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极花》将关注的焦点投注到了被拐妇女的身上。书中将寻星、剪纸和极花三者作为关键的隐喻载体,浓淡有致地描摹了被拐女性希望的破灭、命运的失控与灵魂的无着,把种种细碎如沙的情节勾连得凝如磐石、浑然天成,再次为构建以底层悲悯与现实观照为特征的贾平凹式乡土小说提供了鲜活的文本范例。  相似文献   
103.
贾平凹是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民间精神的小说大家,也是承载乡土、关注社会变革、又不断寻求精神突围与灵魂救赎的作家。在他的作品中已经具有了充分的人类意识和对文学人类性意蕴的追求,无论是对陕西民俗的展示还是其对禅宗文化的推崇与践行,贾平凹践行着"文以载道"的中国文学的优良传统,而又紧紧抓住"民间"这根滋润的文学水草,始终站在人的角度触摸人性、体悟人生,关注现实,又通古喻今。从文学人类学的视角切入对贾平凹作品的研究,揭示其中的婚俗、性、说唱、医药、禅宗等人类学元素,借以拓展贾平凹作品的研究视域。  相似文献   
104.
贾平凹长篇小说《古炉》并非全德之作,一方面该作人物丛杂,时空混乱,叙述屡屡"穿帮",不能不让读者对作者的创作态度和叙述能力产生怀疑;另一方面,贾平凹对叙述视角的不断摸索,对"文革"的深切反思,以及在作品中所反映出的,基于切身感受的忧惧意识,又让读者看到了一位优秀小说家值得尊重的探索精神和社会担当意识。通过对后一方面的考察,在力求全面、客观评价的同时,对《古炉》所宣扬的善人哲学进行了历史追踪,并在此基础上,对善人哲学的局限性进行适切的反思和批判。  相似文献   
105.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按写作和出版的时间顺序看,其小说叙述方式和叙述视角都或多或少发生了变化,叙事体态也相应有着较明显的变化,逐渐由全知型过渡到限制叙事和纯客观叙事类型,较明显地表现出叙述客观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6.
世声论点     
《山西老年》2010,(7):66-66
●如今,人们争先恐后地想成为"人物",这时,人性少了"物性"多了。——"人物"之新说●做普通人,干正经事,可以爱小钱,但必须有大胸怀。——贾平凹教女  相似文献   
107.
方志书写贯穿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山本》始终,具体表现在:其一,作者通过方志书写建构人物活动的空间序列,还原陕南山区的地理生态和民俗风情,构成小说的地方性背景;其二,方志书写在文本中承担叙事功能,一方面神秘主义文化作为情节发展的关捩,代替了现代社会所推崇的理性逻辑,也突破了传统现实主义文学对情节发展逻辑关联性的要求。另一方面方志性内容的引入使历史叙事在一个又一个山野逸趣中被不断解构,文本形态因此具有现代性的特征;其三,作者在方志基础上展开对"人"的现代性思考,主体性的缺乏与非理性的暴力表现出"人"与"动物"之间的同构关系,涡镇人内在意识的承接与循环则是造成小说悲剧的根本原因。正是借助以上三个层面的方志书写,作者透过秦岭故事写中国世事,通过地方经验写中国文化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8.
109.
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深受巫楚文化的影响,巫楚文化对贾平凹产生影响之原因,主要是他出生地--商洛特有地理环境之影响、秦风楚韵的民风民俗之熏陶、作家性情之契合三方面;巫楚文化对贾平凹创作影响具体表现在贾平凹在其文学作品中对巫舞祭神之迷恋、对神秘主义之嗜好以及对浪漫灵秀的文学特质之钟爱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0.
贾平凹与玉石特别是玉石文化有不解之缘,这在20世纪中国现当代作家中是少见的。具体到贾平凹的散文创作,除了随处可见关于玉石的书写,还有对于玉石的专门鉴赏和深入体悟,从中可见作家的思想、智慧、品位、境界。贾平凹的散文赋予玉石以主体性,并确立以石为师与互为对语的叙事基调,对于突破长期以来“人的文学观”的局限具有重要意义。进而言之,通过玉石文化可以理解贾平凹散文的内在秘密与文化精神密码,这是他与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有所不同的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