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49篇
理论方法论   24篇
综合类   183篇
社会学   1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20世纪90年代以来,贾平凹的"大散文"观是呼应声最高的散文理论与实践的倡导口号,但是它的提出也受到很多质疑.在"大散文"与"文体净化"观的争论中,大多支持或批评者非此即彼,但90年代以来的散文创作实践表明,有必要客观地辨析这场论争中的是是非非.我们要看到"大散文"观对散文题材、审美境界片面求大及抹煞文体界限而陷入了理论的误区,不过,它的提出源于提升散文身份与地位的焦虑,又在客观上推动了当代散文创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22.
人类在与自然和社会的抗争中表现出悲剧精神。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就渗透着这一精神。它全景式地展现了乡土中国的凋敝现状和乡村文明一步步衰落、崩溃的过程,呈现出强烈的悲剧意识,表现出崇高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23.
李兆虹 《唐都学刊》2003,19(3):36-38
陕西有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陕南山地三大地理板块,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形成三种不同的创作风格,关中文学有鲜明的儒家文化色彩,陕南文学富有南国情韵,陕北文学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地域性是陕西作家的特色所在,同时也存在缺陷,他们的思想意识还停留在农村,对代表着先进文明的城市几乎没有涉及,城市文学的缺憾使陕西文学几近半肢瘫痪。  相似文献   
24.
在当代中国文学领域,贾平凹以其殷实足量的作品和超透支的写作姿态,不仅赢得了自身应有的文学席位,也为20世纪后中国文学新的生长点的繁荣、鲜活增添了无限的厚重质彩。因此,基于世纪文学史识视域和史学格局的建构,就有必要思考贾平凹的当代中国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25.
李清霞 《唐都学刊》2004,20(5):18-21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贾平凹文学创作的动力机制是一个新的视角。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家文风的改变,主要是由于其创作动机的变化,即个体精神的困惑压抑和作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其文学创作的最主要的动力。  相似文献   
26.
杨琳  马俊 《唐都学刊》2006,22(2):28-31
贾平凹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小说创作中所呈现的神秘性的特点潜藏着丰富的内涵,其中所蕴涵的神秘之美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寻。他的神秘性小说深深地植根于带有神秘色彩的乡土文化之中,其创作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渊源。贾平凹的小说世界是由形形色色的神话传说和灵异故事编织而成的,这种神秘主义的小说创作,是对神秘性价值观的一个突破,创造了独特的清灵而拙朴、神秘而真实的意境,充分地体现出作者寻找通往自然完美之路的创作追求。  相似文献   
27.
贾平凹长篇新著《带灯》聚焦于“乡村病”的书写.一是基于小说结构的“出走——外来”模式,阐释其视角陌生化与间距化的审美效果;二是通过带灯书信体的心灵独白,离析出农村基层问题的驳杂性与其性格组合的矛盾性;三是经由带灯“夜游症”意象分析,解构理想者的精神苦役与政治话语的游离;四是坐实在文本的叙事策略上,剥离出叙事交流的断裂性与实效性,内中探究作者叙事声音的罅隙性在场.  相似文献   
28.
逄春阶 《社区》2011,(35):15-16
见过许多书房。绝对没有见过比贾平凹书房更奇特更“另类”的。我们进门的时候,恍惚是进了一个博物馆。  相似文献   
29.
写给母亲     
人活着的时候,只是事情多,不计较白天和黑夜,人一旦死了日子就堆起来;算一算,再有二十天,我妈就三周年了。  相似文献   
30.
《高兴》与《了不起的盖茨比》分别是中国作家贾平凹与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重要作品。尽管两位作家来自不同的文化与社会背景,但他们在各自的作品中都突出表现了消费文化对整个社会的穿透力,揭示了社会大众在消费文化的示范下人格的扭曲与行为的失常,展示了一幅社会转型时期东西方社会所呈现出来的共同画面:财富与精神的疏离、信仰与道德的缺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