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3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德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君特·格拉斯在小说<铁皮鼓>中,通过小说主人公奥斯卡这一怪诞而又真实的艺术形象,以一个侏儒的视角,向人们叙述了一个神奇的故事.小说的很多情节是荒诞的,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然而它又对德国现代不同的历史环境中的现实生活作了真实、细致的描写.作者把那个时代的现实生活与他极为丰富的想像力相结合,通过荒诞这种特有的艺术手法,创造了"现实"与"超现实"的艺术对接.  相似文献   
12.
实现“超然性”与“介入性”的整合认同是现代大学的理念。一方面,现代大学作为蕴含丰富人文精神的学术机构,必须适当超越功利,本着学术自由的原则从事高深知识的传播与创造;另一方面,现代大学必须怀有严肃的社会使命感,以恰当的方式参与社会事物,服务于国家与社会。中西方大学具有不同的学术价值观西方大学拥有“超然性”的学术传统,崇尚“为学术而学术”;中国大学拥有“介入性”的学术传统,追求“为人生而学术”。因此,西方大学的现代化其实是在保持大学“超然性”的同时,增强大学的“介入性”,使大学不断超越“象牙塔”,不断贴近社会生活;中国大学的现代化则应该在扬弃“介入性”的同时,增加一点“超然性”,使大学服务于社会,但不沦为社会其他部门的附庸。  相似文献   
13.
罗莹 《理论界》2007,(9):206-208
苏轼贬居惠州、儋州时,并不仅仅是旷达超然,还有恐惧、悲伤、无望、凄凉的复杂情感体验,同时又不忘记自己的责任,为国为民办了许多事情。通过对其诗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苏轼不是“坡仙”的形象,而是一个充满喜怒哀乐的普通人的形象。  相似文献   
14.
苏轼的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从其文道观来看,"辞达"的文艺观完全跳出了传统的文道关系论,既肯定了文艺的实践性价值,也强调了文艺自身独立的价值;其次从其自然观来看,苏轼具有形而上本体意义的自然观,破除了性情抒发与艺术技艺之间的对立,强调了人的情感的重要性;再次,苏轼"超然物外"的审美境界观,熔铸成古代士大夫文化人格的典范。  相似文献   
15.
马修·阿诺德根据“诗歌即人生批评”的诗学理念.给出了威廉·华兹华斯在其诗人排行榜上的显赫位置。阿诺德提出,华兹华斯的卓越之处,不仅在于其能把思想崇高而深刻地运用到生活中,而且在于其师法自然、质朴无华的创作风格。同时,华兹华斯之所以还未被公众所广泛认可.主要是存在影响其声誉的三大障碍:良莠不齐的诗作堆积;不拘常理的排列标准;虚无缥缈的哲学体系。要让华兹华斯的价值得以展现,就必须消除这些障碍。  相似文献   
16.
作为民国时期著名报人,吴双热一贯坚守超然诙谐的办报风格,其于1921年创办的《饭后钟》典型地体现了这种风格。吴双热超然诙谐的办报风格主要通过报晓警世的办报宗旨、大气超然的史识品质、涉笔成趣的新闻谐著、化庄为谐的报载小说以及杂然众色的现代话语来呈现的。吴双热将报纸看作报晓之钟、警世之钟,通过嬉笑怒骂的方式来唤醒国人的进步意识,对中国文化尤其是常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做人之道     
佚名 《山西老年》2012,(10):33-33
人有三知就可以立世人这一辈子需要知道的东西太多了,常常让人感到累得慌。那么这些繁杂的知识中有没有最为主要和核心的东西呢?也就是说,即使不太了解其他的知识,只要了解它们就足以立身处世?有!说来倒是简单,只有三个字:礼、命、言。享不了洪福就享清福一个人如果实现了俗世理想,成为达官显贵,那么自然可以享洪福;如果没有实现俗世理想,那么也要安心享受清福。没有人能同时既享洪福又享清福的,智慧的人从这两种福中都能享受到超然的乐趣。  相似文献   
18.
论文同赋     
苏轼称赞文同“四绝”之二即“楚辞”(赋)。本文对文同赋作了综合评析,重点论述了其为民请命之赋,表现与苏轼深情厚谊的《超然台赋》,并对文同咏物的《莲赋》与周敦颐的《爱莲说》作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一位喜欢野外探险的朋友,与我分享他的幸福经历。他用幸福来形容,着实让我吓了一跳,野外探险充满危险性,迷路是在所难免的,生命朝不保夕,而他的幸福表现在一种理想,一种超然,更是一种常人所不懂的兴趣。  相似文献   
20.
张东 《日本研究》2015,(1):67-74
明治宪法标榜天皇主权与职能性分权,同时以议会代表"国家公义",这从根本上为"超然主义"提供了可能。"超然主义"实为近代日本政治之底流,它并未随藩阀政治的结束而消失。在藩阀政治受挫后,伊藤博文、桂太郎等通过政党实现的只能是相对"超然主义",而且,他们的期待最终被政党所"出卖"。经过大正民主运动,"超然主义"作为政治潜流持续存在,并与政党一样获得发展,当"宪政常道"下的政党政治被民众质疑和抛弃时,新官僚力倡普选,以民众广泛参政强化天皇权威,同时否定政党组阁的正当性,"超然主义"卷土重来,并显得比明治时代更为"成熟",成功"逆袭"政党政治,它看似基于民意,实则相反,政府超然于民众与议会之外,这也为法西斯独裁专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