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2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10篇
管理学   19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21篇
人才学   8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597篇
理论方法论   90篇
综合类   770篇
社会学   37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129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103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实践唯物主义转向,其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解和诠释。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实践唯物主义转向构成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新阶段,这一转向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文维度的注目、发掘和弘扬,有其深厚的人文根基。人文作为实践唯物主义转向之根,具体地表现在:理论表达的人文化、思想支撑的人文蕴涵以及原发动力的人文性。  相似文献   
102.
论清中叶学术发展的三个转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嘉庆、道光以降,风行一个多世纪之久的考据学风渐趋走向衰落,中国学术的发展呈现出三个转向:一是今文经学的复兴,二是汉学的义理化倾向,三是宋学势力的回潮。清中叶学术的三个转向,是学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决定的,同时也是在当时恶化了的政治、经济、风俗形势下对乾嘉考据学术之反拨。三个转向规定了近代学术的发展方向,是清代学术发展史上的转捩点和重要环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3.
论西方现代生态伦理学的"东方转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基本思想全然不同于传统伦理观,其吸收、借鉴东方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生态智慧,呈现出“东方转向”的趋势。这种“东方转向”是西方现代生态伦理学对造成现代生态危机的西方文化传统的批判否定之后所做的文化选择和价值转换,是对东方传统文化的丰富意蕴和价值的再发现。但它在方法论和价值取向上也存在意识决定论、以道德话语代替制度变革等局限性。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对中西文化的互动、传统与现代的撞击做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4.
修辞学转向与修辞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辞学的转向是哲学、文学、美学等学科把研究视角转向修辞而不是修辞学。修辞学转向带来的是一种泛语言化、泛符号化的修辞观,对修辞学是一种冲击。在汉语修辞学的未来发展中,修辞学家既要警惕修辞学转向带来的消极影响,也要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  相似文献   
105.
近现代哲学经历了从绝对主义到相对主义、从主客体两元对立到主体间性的转向。本质主义哲学范式下,人们奉行工具主义的司法价值观,认为司法程序能够发现客观事实,实体结果存在绝对的公正标准,与程序截然分立,司法程序作为人们追求外在绝对公正的途径,不具独立性。哲学语言学的发展批判了绝对主义,指出诉讼中由于语言固有的不驯服性,程序的结果存在多种可能,无法找到结果公正的唯一客观性实体标准。为解决正当性危机,后现代哲学建构了交往实践理论以取代传统的绝对主义理性观,强调合法性来源于获得结果的过程是否通过了充分的沟通,这为主张程序对结果公正有决定作用的程序本位主义司法价值观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6.
从 1990年以来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 (以下简称“西马”)美学研究历程的回溯可以看出 ,我国西马美学研究所关注的四大论域 ,即文化批判主题、审美与政治问题、美学基本理论问题及在对比中提炼本土理论课题。西马美学研究法在“译介复述———人头式评述———分析阐述———比较式论述”不同研究环节有不同选择 ,自觉的方法意识主要体现在后两个环节。在对西马美学学术转向的关注中 ,国内的美学研究也受其影响萌生自身理论研究的转向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7.
文学研究的发展态势与文学实践的生命之旅遥相呼应 ,在文学研究中人们也强调引进生命意识和生命活动视角 ,将文学置于生命美学的图景中进行审视和阐释 ,将对生命意识的考察上升到美学的层次 ,建构文学的生命观或生命文学观。理论和实践的共振共鸣 ,将文学活动引向深入 ,使文学的生命意识和生命美学观念犹如一道行走的风景 ,在开放、多元的发展变化中昭示着文学的行进和存在  相似文献   
108.
心性现象学被认为是运用现象学方法或依据现象学精神,围绕古今中西文明推动心性思想研究的尝试。事实上,现象学通常被等同于心性现象学。真正说来,心性现象学(意识现象学、精神现象学)在早期现代哲学中有其重要资源,但主要归属于后期现代哲学。这是一种意向性现象学,它要么围绕纯粹意识要么围绕不纯意识(身体意识)展开,并因此可以区分为纯粹心性现象学(纯粹意识现象学、纯粹精神现象学)和不纯心性现象学(不纯意识现象学、不纯精神现象学、身体现象学)两大类型。伴随着当代哲学的来临,一种几乎还没有获得承认的物质现象学(非意向性现象学)突然涌现,这意味着心性现象学的黄昏和物性现象学的黎明。在现象学彻底化的进程中,所谓的现象学神学转向只不过是一个伪问题,根本就不存在神性现象学。当代现象学不再强调人或自然的心性,不可能回到人或自然的神性,只能认可人或自然的物性。  相似文献   
109.
根据叉车转向系统的几种布置方式,选用曲柄滑块式,模拟转向桥横置油缸式。通过编制软件建立转向机构模型,并用随机方向法根据最小转弯半径与轴距等对机构进行优化设计。然后设计相关零部件及关键部分尺寸并进行校核。最后用Solid Works建模并进行转向系统的装配,通过三维模型分析系统各工作位置的强度和干涉情况,进行相应修改从而得到最终尺寸。  相似文献   
110.
后现代思潮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它广泛浸透在生活、思想、文化、意识等各领域。在后现代思潮的冲击下,心理学研究也进入了后现代。后现代心理学旨在消解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模式与理论体系,探讨处于后现代境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机制。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心理学对自身的方法论、认识论以及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新的思考,从而使心理学发生了新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