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2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10篇
管理学   19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21篇
人才学   8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597篇
理论方法论   90篇
综合类   770篇
社会学   37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129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103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从人的全面发展看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的合理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芸  彭福扬 《云梦学刊》2004,25(1):24-26
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是技术创新发展的必然结果。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来探讨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时代要求,同时还使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获得了新内涵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2.
殷杰 《阴山学刊》2004,17(5):5-10
从20世纪科学哲学和语言哲学的历史发展上看,哲学方法论演变总结了语用思维在德国、英国、法国和美国哲学传统以及维特根斯坦和哈贝马斯哲学中的表现形式和基本观念,并从大陆哲学和英美哲学、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合流的角度揭示了语用思维的意义;揭示了语用学转向给哲学研究带来的新的思维和观念,指出"语用学转向"为哲学提供了新的对话平台,使科学逻辑不可逆转地为科学语用学所取代,形成了新的哲学发展生长点。这对于理解和把握哲学的发展路径,探究哲学方法论的演变和哲学思维的演进均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3.
文学语用学翻译思想强调在语言层面、文化层面、语用层面、美学层面等的动态性和理性的语言使用,它更能透视文学翻译中语言使用的本质与语用价值。文学语用学思维在翻译建构中的解释体现了翻译研究从规约性向描写性,再到理性交往解释的语用学转向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4.
翻译学"语用学转向":"语言学转向"与"文化转向"的终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哲学与语言学、翻译学的发展息息相关。“语言学转向”、“语用学转向”与译学的“文化转向”有其发展的哲学思想,考察了翻译学的“语言学转向”与“文化转向”的不足,文章试图以整合的视野,平衡语言学转向与文化转向的张力,探讨翻译学的本质,提出翻译学“语用学转向”是以语言为中介的合理的人际交往活动,以意义为归宿,以关联为准绳,以顺应为手段,重点放在主体和客体交往的主体间性上,研究动态交际中语言使用的本质,是归结两大翻译研究范式走向极端的现象,使翻译研究走向建构、理性。  相似文献   
95.
袁雪生 《学术论坛》2004,(2):172-175
20世纪西方文论在经历了“非理性”转向和“语言论”转向之后 ,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的两大文论主潮开始了对人本身以及对文本“文学性”的探索 ,而它的深层转向———文化转向则将西方文论从占统治地位的内部研究走向了文化研究 ,由此重新关注艺术与人生、文本与历史、文学与权力话语的关系 ,并赋予了文本以开放的社会历史内涵 ,它拓宽了文学研究的视野 ,是一种深层的转向与历史的回归 ,具有时代的历史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96.
“奥斯维辛”是现代人类灵魂深处一个重大的“精神事件” ,它极大地影响了哲学的言说方式和存在方式 ,因而构成了考察和理解现代哲学转向的一个重要参照系。“形而上学的终结”、“道德合理性基础的危机与重建”、“社会统一性基础的寻求”等现代哲学中最为重大的课题 ,只有置于这一参照系中 ,才能获得真切的理解和深层的把握。现代哲学也正是在对这些重大课题的思考中 ,实现了从“终极知识”向“生存智慧”的重大转向。  相似文献   
97.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生存论基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为当代实践哲学的典范形式 ,马克思实践哲学启动并引导着当代哲学存在论范式的历史性变革 ,其实质是从超验的、实体性的抽象存在论 ,向根源于现实生活世界的感性的、社会历史性的、生存论的转变。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存在论结构正是实践生存论。实践生存论应当看成是自然、人、社会通过人的历史性的生存实践及社会化活动所展开的生存论统一。实践生存论蕴含的理性的历史乐观主义以及对现代生存方式及文化转型的建设性理解 ,与当代西方生存哲学的非理性的感性个体生存观以及虚无主义的历史观 ,形成了一种批判性的和建设性的对话。  相似文献   
98.
在所谓语言的转向中,哲学成了语言的批判,成了文化的批判,而不再是对逻辑、自然与自我的文化探源。在古典时代,每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都表现为对于古典(传统与文化)的回归,但是,在传统与文化成为担负、语词世界已经能够遭遇怀疑的现代,思想解放运动只能通过对于传统与文化的批判、治疗或革命来达成。因为,传统与文化作为语词建构的世界,也已经构成一种自在的力量,它不再为人所能制约,相反,它制约着人的存在。它虽然并非没有解放的潜能,但也同样具有奴役人的巨大力量。  相似文献   
99.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定位与批判指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进程中自觉地实现了一种“文化转向”,从单纯的武装暴力革命转向一种更为深刻的总体性革命。这种文化转向不仅使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新的活力,而且以深刻而敏锐的方式切入了20世纪的核心问题。从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提出的主体性的文化革命观,到后期西方马克思主义针对现代社会的全方位的文化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一直关注着20世纪人类的精神状况和文化境遇,即普遍的文化焦虑和文化危机问题,这应当是决定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定位的最基本的特征。其理论资源有两个主要方面:一是马克思学说的批判本性;二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理论思潮的文化批判理论。前者显示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继承性和思想根源,后者则暴露出西方马克思主义同现代西方各种具有人本主义特征的批判理论的“家族相似性”。  相似文献   
100.
遭遇"读图时代"——也谈文学史叙述方式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扬 《北方论丛》2008,(6):15-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读图时代”逐渐成为标注当代社会文化状况的关键词之一。“读图”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许多学者认为,图像转向是继西方现代哲学、文化、艺术的语言学转向之后的又一次整体性的文化趋势的大转变。虽然这种人类历史上自古有之的”读图”传统在进入现代社会后,长期处于文字阅读的边缘,但是在现代科技、消费社会与信息社会的合力推动下,当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图像传播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