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19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3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15篇
社会学   19篇
统计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31.
边城》是一部具有“韵外之致”的艺术建构,它不仅使人联想到古典诗文中表达的怀乡忧思情怀,更使人领悟到沈从文作为现代人的生命体验的诗性寄意和对民族生存忧患的象征性寓意。这种诗性寄意和象征性寓意,是通过作家所营造的桃源梦境、所安排的开放性环状结构来承载的,从而形成了“圆融绝妙”的“边城”神韵。  相似文献   
32.
王跃文的中篇小说《漫水》深得《边城》的精髓,又有作者自己对湘西形象的诗性延伸和拓展,是湘西题材小说的精品佳作。《边城》和《漫水》都是深有寄托的作品,都是作家对理想生命形式的审美观照,蕴含着真切的悲剧意蕴。从《漫水》的深层意蕴来看,《漫水》与《边城》呈现出一种遥相呼应的对照性结构,内在于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整体视野之中。  相似文献   
33.
沈从文的《边城》,在语言艺术上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从“四个题记”出发,结合作者思想、性格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对《边城》语言艺术加以蠡测,便会发现,其成因显然与作者所谓的“人事”、“恰当”与“文字”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4.
基于翻译目的论,对比分析《边城》两英译本,以期找出其在不同时代背景下被外译的原因以及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分析译者的翻译目的,翻译方法,译者与原作者、译者与译语接受者、译者与发起人之间关系等影响翻译的因素,得出戴乃迭译本倾向于异化,金堤和白英译本倾向于归化。两译本都尽力本着忠实于原文和忠实于读者的态度,遵从了忠实原则,同时他们竭力实现了各自的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35.
读书与纺线     
王明曦 《社区》2012,(8):6-6
近来读书,忽然窥出点门道,觉着不再像先前那般胡乱饕餮,而是逐渐静下心来,抽丝剥茧,慢条斯理地一本接一本地读出些许其中味来。图书馆里淘书。得来林斤澜的《杂花生树》,书中屡屡提到“老头儿”汪曾祺。读时就想到下一本应该是汪的《无事此静坐》,从这里又引出《受戒》,让心里每每怦然一动,书架上又随手抽出《边城》。  相似文献   
36.
边城》是一个美丽而忧愁的梦,沈从文在这篇小说中建构了诗意的“湘西世界”。他以传统的道家思想为依托,通过对“水”的解读、自然本色的重视、自然人格的推崇及乡土、家园守望的多元叙述,折射出深厚的道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7.
边城》之水不仅仅是客观实景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更是通过作者的选择、提炼和情感体验而变成"自然的人化"。它不再是简单存在的客观自然物,而是具有了鲜明的原型特征,因而蕴藏着丰赡而深邃的象征意义。《边城》通过水原型的凝结力而对小说文本的丰富涵义进行统摄和整合,它不仅揭示了深蕴于原型中的精神文化心理与作品深层思想内涵的内在关联,而且折射出女性意义上的母爱光辉,表现了生命意义上的自为强力,映现着道的意义上的和谐生态。  相似文献   
38.
边城》在翠翠和傩送的爱情过程中营构出鱼、雨、声音、虎耳草等性意象,把爱情中的生理因素诗意地烘托出来。这是对中国叙事文学的一种贡献。  相似文献   
39.
边城》的主要版本(文本)共有初刊本、初版本、改订本、校正本、重校本和全集本6种。《边城》从初版本到改订本主要是艺术方面的修改和作者创作观念的明显化;从改订本到校正本主要是作者为适应新的语言和道德规范做出的调整,是对其文学观念的再坚持以及艺术方面的修改。版本(文本)变迁中贯穿始终的实际上只有两点:一是“文字试验”,二是作者对其以“生命”为核心的文学观念的坚持。综合看来,全集本可称为《边城》的一个“善本”。  相似文献   
40.
一部《边城》,主要地点并不放在茶峒城,而是放在茶峒河支流“碧溪”上溯三里,或翻山而过仅一里的碧溪岨。碧溪岨是主人公主要活动场所,而茶峒城只是他们重要活动场所。就这两个空间来说,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两个层面世界,加上主人公生活的大小自然地理环境,《边城》实际向我们展示了三个层面的世界,即:美丽而愁人的自然、天人合一的碧溪岨、被“文明”浸染的茶峒城。这三个层面的世界不是分割存在,而是“合三为一”的艺术独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