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58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24篇
社会学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古从军行》是李颀边塞诗的代表作,也是盛唐边塞诗中较为特别的一首,然而古往今来,对它的解释及其在唐代诗歌史上的定位问题都有待于深入探讨。李颀是盛唐时期一位比较特殊的边塞诗人,因为他从未到过边塞,所以他的边塞诗独具特色。本文一方面结合汉代史料考察并解释《古从军行》的内容及其在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另一方面对于李颀的边塞诗题材也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2.
李颀是盛唐一位著名而特殊的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内容丰富,艺术风格独特。本文从李颀边塞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来谈他的边塞诗创作以及探索了他的边塞诗创作的艺术渊源。  相似文献   
193.
陈隋之际,最值得后人关注的一大诗史现象是艳情与边塞的消长变化.陈后主和隋炀帝先后推波助澜,为诗史的转变发挥了巨大作用.陈后主的艳情诗在艳情的背后蕴含着巨大的悲哀,可称为哀怨宫体诗,它是梁陈艳情诗的绝唱.隋炀帝用艳情旧题描摹山水自然,改变了江左艳情诗的流向.陈后主边塞诗是萧梁宫廷边塞诗的回光返照,宫闱气大幅减少,笔触较前人更显精致.隋炀帝边塞诗剥极将复,上承建安风骨,洗净六朝粉黛,具有豪侠气概和帝王威势.  相似文献   
194.
从李益的边塞诗看唐代边塞诗的兴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代的边塞诗在盛唐达到鼎盛后逐渐走向衰落,这一转折从李益开始。本文对初盛唐和中晚唐两个阶段的边塞诗的主要倾向进行总结分析,并结合时代政治风气和诗人创作目的的变化探讨了唐代边塞诗在中唐以后不再振兴的原因,从总体上对唐代边塞诗作了较全面的把握  相似文献   
195.
横吹曲题目中的大部分被文人们赋咏为边塞诗,横吹曲辞与边塞诗是有关系的。在音乐形式上,横吹的军乐性质就决定了文人在创作乐府诗的时候用边塞的题材。不仅如此,横吹曲辞与边塞诗的关系还取决于最早的赋咏者南北朝诗人的选择,南北朝诗人把横吹乐府赋咏为边塞诗也与他们只是据题面意思来创作,即“赋题法”的方式有关。南北朝诗人最早创作了横吹乐府边塞诗,并且为后人的边塞诗的创作确立了诸多范式。南北朝乐府边塞诗,也就是横吹乐府边塞曲辞的意义在于开启了初唐的雄伟诗风。  相似文献   
196.
作为晚唐诗人,马戴的边塞诗难免末世的衰瑟和哀伤之气。但总体而言,其作有明显的两面性:一方面低吟着疲于戍边的伤心小调,另方面又常高扬边塞建功高歌,满怀激情地大笔勾勒唐军将士奋勇杀敌,刚健豪壮的战斗和生活场面,以平和的心态和羡慕的神情,由衷地赞美胡人的尚武精神,在晚唐边塞诗坛上,最后一次奏响了盛唐气象的洪钟余响,这既是唐代盛世情怀的回光返照,也是唐代边塞诗中英雄主义的绝唱。  相似文献   
197.
岑参边塞诗向来以"奇"为人称道,但是比较岑诗与先唐边塞诗可以看到,岑参对先唐边塞诗进行了较全面的接受.他的边塞诗在遣词造语、诗歌意象、主题表现、题材选择等方面,对前人之作多有借鉴与学习.  相似文献   
198.
中国当代西部诗歌作为一种文学现象被评论界所关注始于1980年代初期的"新边塞诗"。当时的"新边塞诗"以其英雄主义的浩歌崛起于诗坛,它与古代边塞诗的诗歌风格一脉相连。19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西部诗歌虽然被边缘化,但却在更广阔的意义上摆脱了"新边塞诗"的局限,它所呈现的审美趣味更呈现出现代人的审美趣味。这一特征显示出当代西部诗歌丰富的内涵和高雅的品味,但过于"西部精神"强调却使这特征的丰富内涵长期被遮蔽或忽略。  相似文献   
199.
基于边塞诗的唐人边塞感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唐代边塞诗为主要资料来源,佐以其他文献史料,探索唐代中原人士对“塞”的空间感受与理解,即边塞地理观念。唐人心目中的“塞”,实际上是一条东西绵长、南北界线相对模糊的过渡地带,它东起辽水,西至玉门关、阳关,其间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交错杂居,是典型的多民族文化交汇区。通过对唐代中原人士边塞感观印象的概括与分析,认为其边塞感知的产生其实是对中原的归属感与对边塞景观的恐惧感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00.
岑参以其气势雄伟瑰丽辉煌的边塞诗在唐朝诗坛占有一席之地。岑参的边塞诗塑造了边关将士的群体英雄形象,描绘了壮美的边塞风物民情,表现了包括诗人在内的戍边军民建功报国的壮烈志向和宏伟抱负,蕴含着奇情妙想深邃旷远的壮阔意境。岑参的边塞诗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对后世的边塞诗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唐朝文化审美情趣向壮美方向转化也有相当的影响。本文力图研讨岑参边塞诗的思想价值,其边塞诗表现出的边塞生活融合之美、塞外风物民情的壮阔之美、英雄主义的无畏之美和报效祖国的正义之美,有力地展示了浓郁的精神美,令人神往,令人陶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