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58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24篇
社会学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41.
42.
岑参边塞诗不但呈现了雄奇壮丽的塞外风光,而且反映了诗人追求仕宦的心理历程。岑参的仕宦之路由隐居、献书到两度出塞,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初次出塞由于盲目性,其诗歌主要体现了诗人的离愁与苦闷,而其雄奇壮丽的边塞诗风则形成于岑参再度出塞时期,并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豪情壮志。  相似文献   
43.
唐代与北宋边塞诗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的边塞诗代表着唐人勇于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 ,宋代也有边塞诗 ,但其风格与唐代迥然不同。就唐和北宋两代的边塞诗从内容、风格上加以比较 ,并就其形成的政治原因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44.
唐代边塞诗的广角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唐代边塞诗这一诗史奇观,学界多从相关战争性质进行研究.其实,只要超越这一局限,以美为中心对之进行广角透视,就可看出唐边塞诗的基本审美特征是阳刚美.它客观上反映了宏壮奋发的民族精神,创作主体上则源于迅猛崛起的寒士阶层.诗中真情的主要基础是大批文士的厕身行伍,亦与政治比较清明密切相关.研究界广泛存在的褊狭道义论应予批评,诗中的从军报国、向往和平、颂扬民族团结、揭露官场腐败等积极内容应予高度评价.唐边塞诗的艺术魅力是永恒的.它属于民族,也属于世界.  相似文献   
45.
初盛唐边塞诗运用了多样的时空描写艺术,包括时空拉伸、时空迁移与时空对接,构筑叠加时空和三重时空结构,大大提升了边塞诗的艺术感染力。时空拉伸包括空间拉伸和时间拉伸,而空间拉伸又有平面空间拉伸和垂直空间拉伸。三重时空结构包括"外——内——外"和"大——小——大"时空结构。从审美意识的角度来看,是把客观时空转变为主观时空,为客观时空涂上浓重的主观色彩,从而使诗歌艺术感染力达到极致。  相似文献   
46.
郭锋 《兰州学刊》2007,(3):140-142
李益少年时代居住在陇右,吐蕃陷没陇右诸郡前举家东迁。尽管从此再没有踏上故土,但少年时期这段特殊的经历,对于他的边塞诗歌具有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他百折不挠的报国精神和“悲壮婉转”的边塞诗风。  相似文献   
47.
属于南朝后期的梁陈两代偏安江南,又正值宫体诗风的鼎盛时期,故此间的边塞诗创作受时代氛围、地域环境、审美趣尚以及诗人心态等诸方面影响,诗中的“边塞”形象也向“阴柔化”和“心理化”方向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边塞”形象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48.
一直以来,人们都对唐代诗人王维山水田园诗研究颇多,而对于他的边塞诗歌创作成就知之甚少。原因在于诗人创作的边塞诗歌流传下来的不到四十首,数量稀少,相对于山水田园诗如凤毛麟角,其艺术价值体现在其创新性的艺术成就上。  相似文献   
49.
杨巨源,中唐诗人,身历玄宗至文宗九朝,官任秘书郎、太常博士、国子司业等职,交流广泛,多与人唱和、酬对.其诗歌涉及写景、送别、咏史、边塞等诸多方面,边塞诗的创作在其中极具特色.对忧国忧民、痛失领土的悲愤之情、边塞将士的颂扬及关怀之情以及边塞苦寒风光的描述三方面进行阐述,用以一探杨巨源边塞诗的独特之所在.  相似文献   
50.
被誉为“国初第一词人”的纳兰性德以词风淡雅而不缺真情,哀婉凄艳而不媚俗让无数人倾倒。他的词“纯任性灵,纤尘不染”,风格近于南唐后主与北宋晏几道。然而他的边塞词却另有一番味道,雄浑大气的外表下,处处透出苍凉悲壮的气息。本文将选取一部分边塞词,结合纳兰性德的生平,从怎样的苦与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作者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等几个方面浅析他在边塞词中流露出的痛苦与悲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