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66篇
  免费   171篇
  国内免费   29篇
管理学   305篇
劳动科学   19篇
民族学   133篇
人才学   55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1595篇
理论方法论   230篇
综合类   3005篇
社会学   281篇
统计学   37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02篇
  2022年   109篇
  2021年   133篇
  2020年   128篇
  2019年   134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132篇
  2015年   240篇
  2014年   423篇
  2013年   326篇
  2012年   350篇
  2011年   367篇
  2010年   360篇
  2009年   359篇
  2008年   382篇
  2007年   321篇
  2006年   307篇
  2005年   218篇
  2004年   229篇
  2003年   174篇
  2002年   172篇
  2001年   159篇
  2000年   107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近年关于孔子与儒学的研究中,不时有人提出孔子的仁学思想只是讲普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行为准则,具有超越时代和阶级局限的普适意义。不少论述或割断历史联系而刻意洗刷,或抽掉阶级内容而着力粉饰,实似是而非。本文以《论语》中的原始载述为基本依据,就孔子儒学的伦理思想进行辨析,说明仁礼合一、以礼为本的孔子之道,体现着宗法专制主义的价值追求,并不具有近代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人道主义学说所特有的自由、民主、平等和人格独立的价值精神。我们今天可以而且应该积极汲取孔子儒学中的某些合理内核,但决不能以复兴儒学为指归。  相似文献   
22.
中国禅宗初创于四祖道信,基本完成于五祖弘忍。由道信到弘忍的“东山法门”,无论是禅法思想、传法方式,还是判教说法、活动范围,都已具备了禅宗的各种特点,如不倡读经禅,不立文字;农禅并重,随缘任运;修行简捷,意在守心;明心见性,证悟成佛;等等。中国禅宗丛林制度的基本原则思想,在东山法门也已初步形成。正因为有弘忍实际形成宗派在前,才有南能北秀的门下傍正之争随后。以六祖惠能为禅宗创始人的看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3.
本文从佛教文化在中国承袭和衍生的角度,通过对五台山沙门道(辰殳)及其思想的研究,论述了道殷对密教中国化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24.
儒家所言之道和人伦日用常行之事是相即不离的关系。他们讲成人之道,不脱离知识技术的传授,但目标在于成就道德人格。道德成就的前提是不悖离人及其万事万物的自然本性,实现人与自然及社会万物的本源性沟通,这样的沟通只有在人伦社会中才能实现,从而达到人格的至善和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25.
“道治文化”是指与礼治、法治文化相并列的道家政治文化,是对道家“道法自然”的政治价值观及其清静自治的政治行为方式的新概括;“道治文化”的宗旨是自然主义,其内在的机制是无为和自治,有“依道治国”和“以道治国”两种类型,二者是体与用、“道”与“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26.
本文将氨基酸据亲-疏水性按10度简,5度简并进行分类,然后映射于蛋白质规则二级结构中进行计算,用以寻找规则二级结构中亲-疏水氨基酸的使用规律性。  相似文献   
27.
本文就学生在一次有机化学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谈谈醛酮与金属钠的反应。  相似文献   
28.
对氨基吡啶树脂作为螯合树脂和超亲核催化剂的应用研究进行了综合评述,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9.
文章从老子独特的认知方式角度 ,对老子的核心概念“道”、“德”作了新的解释。老子认为“道”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体 ,这种存在物与人们能感知到的天地间的万物的存在方式及属性恰好相反 ;“德”是“道”的存在方式及属性在天地万物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30.
文章从《庄子》理想人格的超越性、真实性与自然性、自由性和审美性三个方面阐述了其特点 ,并指出达到《庄子》理想人格的途径是“忘”、“守”。在此基础上 ,对《庄子》理想人格做了简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