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4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2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60篇
社会学   12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1.
送别,是中国文学中经久不衰的创作母题。我国送别诗历史源远流长,唐代的送别诗异彩纷呈,成绩卓著,尤其是王昌龄的送别诗通过不同意象的展示,使其情感含量大大增加,艺术感染力明显增强,具有超时空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盛唐大V     
在科举考试出现之前,寒门学子想要咸鱼翻身跻身上流社会,比登天还难。文青们想要成为大V,又不能挤科举的独木桥,就要找各种关系门路,那时候叫干谒。新人拜码头、求关注,大V一句话,胜读10年书。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会顾况,一开始大佬  相似文献   
13.
郭弘 《社科纵横》2005,20(6):137-138
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诗是唐代送别诗中的代表作,全诗从“喜见”到“言别”过程,真实地再现了安史之乱后人生离散聚合的一个侧影,抒发了作者对乍见旋别这一人生特殊时刻触景生情的幽叹歌咏,即真挚的至亲情谊和沉重的世事离乱之感,悯乱哀时的历史沧桑中极富浓郁的人情味。本文浅析了此诗状物写情的特点和平淡中见沉郁的艺术审美价值,从中挖掘其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4.
夏爱华 《山西老年》2013,(11):50-50
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早期启蒙者,李叔同一生从事各种艺术活动,涉猎文学、音乐、美术、戏剧、金石、书法等各个领域,以其无上的智慧和卓越的才华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而当他阅尽人间的繁华和沧桑后,义无反顾地遁入空门,使人们对他的传奇人生更增添了想要探究的欲望。18岁那年,母亲作主,为他娶了妻子。他没有抗拒,因为他是个孝子。但他与妻子没有什么共同语言,感情也不深。  相似文献   
15.
杨俭 《现代妇女》2011,(2):44-47
王维孟浩然的送别诗,将传统的黯然销魂的愁怨抛开,高亢激越,爽朗明快,催人奋进,而且能借题发挥,将情景与现实密切结合,拓展了送别诗的思想内涵。同时,他们的送别诗里情中有景,景中有情,二者水乳相融,引入更多的山水描写,沾染上人的思想感情,诗中有画,画中有情,刷新了送别诗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6.
孟郊的送别诗主要的送别对象有亲人、同道、道士和僧侣。孟郊的人生多舛 ,使其送别诗格调低沉 ,内容伤感 ,反映了处于社会边缘诗人的心态。孟郊的送别诗也可以看到唐代社会下层的诗人思想变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17.
王维《双黄鹄歌送别》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凉州,犒劳对吐蕃作战有功的将卒。五月奉使,六月抵凉州,陈贻先生说“秋天”,恐不对。九、十月间入崔希逸幕府。而于二十六年六月在崔之后离开凉州,其间一年时间。《双黄鹄歌送别》正是写在此时凉州姑臧判官任上。王维以“双黄鹄”的象征手法写离人。而“双黄鹄”正是指崔和王本人。被送别的就是崔,而不是他的幕僚。  相似文献   
18.
李白与王昌龄均属唐代诗坛名家,尤其是他们的七言绝句,历朝的论者们均给予很高的评价。可是,迄今为止,学术界很少有人对他们之间的交游进行过详细的探讨。笔者欲就读书之所得,提出一些粗浅看法,以期引起对他们交游的重视,并借以向学术界求教。  相似文献   
19.
岑参边塞诗的成就是众所周知的,他的送别诗却较少为大家所关注.其实岑参的送别诗不仅是诗人真性情的流露,也是他人性美的展现,是研究岑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0.
李瑛 《北方论丛》2004,(6):32-34
唐人送别诗色彩缤纷,情深意长,成绩显著,意象使用的个性化是主要因素之一.不同的诗人,受理想愿望、个性气质、情感类型、审美趣味等主体品质因素的影响,其诗歌在取向方面不尽相同.观照唐人送别诗中诗人取象与意象营造方面的特征,对于探寻诗人熔铸在意象中的深层意识,挖掘诗歌作品的文化内蕴,评价诗歌的美学风格,均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