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吏治问题是历代政治家所关注、探讨的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本文以公元1662年至1795年问清前期的"康乾盛世"为历史背景,对这个时期三代帝王在吏治上提出的理论见解及其反腐倡廉的历史活动进行了较为深入而详实的探讨,着重揭示了"吏治不清,乃国之大害"、"敷政之道,用人为先"、"民足为教化之本"等吏治论说,"洁己率属"、"政治行于上,民风成于下"的廉政建设方针,以及在实践中所推行的"贪污之罪,断不可宽",把打击的重点放在中央与地方高级官吏等惩贪政策.作者认为这些理论切合清前期社会实际,具有理论建树意义,为"康乾盛世"的开创发挥了积极有效的政治作用,同时也暴露了封建社会吏治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郭弘 《社科纵横》2005,20(6):137-138
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诗是唐代送别诗中的代表作,全诗从“喜见”到“言别”过程,真实地再现了安史之乱后人生离散聚合的一个侧影,抒发了作者对乍见旋别这一人生特殊时刻触景生情的幽叹歌咏,即真挚的至亲情谊和沉重的世事离乱之感,悯乱哀时的历史沧桑中极富浓郁的人情味。本文浅析了此诗状物写情的特点和平淡中见沉郁的艺术审美价值,从中挖掘其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3.
“一、不出讣告;二、不写生平简历;三、不告亲朋好友,不收财物礼品;四、缴党费1000元。让我这个共产党员两袖清风去火化场。”这是去世的山西省监狱管理局离休干部、共产党员李胜德同志临终前留下的遗嘱。 李胜德同志1920年11月出生于山西省黎城县西许村一个贫困的家庭。18岁那年,他怀着对旧社会的刻骨仇恨和对新生活的向往,加入了革命队伍,并于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的锤炼中,他英勇善战,屡建奇功,曾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在担任太岳军备团供给主任期间,他两袖清风,一心为公,表现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和品质。1960年,李胜德同志转业到省劳改局工作。他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经常深入基层调查掌握情况,并与监狱干部和犯人一起劳动,在  相似文献   
4.
郭弘 《社科纵横》2011,26(4):112-114
从落花、月、流水、到梦与现实的时空交错,四种"愁媒"构成一组寄托遥深、情境跌宕的文学意象链,以"春愁"这一相思的变奏形式,阐述爱情、羁旅和死亡对别离主题的三重呈现,表达了女性对自身命运的观照和鲜明的生命意识(即苦闷型)。  相似文献   
5.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他英胆侠骨,提剑匡时,以献身社会改革而彪炳中国近代史册,赢得世人敬重,他“十五学诗,二十学文”,其诗豪迈、浑穆,文采斐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一1865年3月10日(同治四年二月十三日),谭嗣同诞生于北京宣武孏眠胡同邸第。这时,太平天国运动的烈火已被扑灭,正是封建统治者所吹嘘的“同治中兴”时期,清王朝在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中获得了暂时的喘息;国外,资本主义列强进窥边陲,加紧筹划对中国领土的再次入侵。清政府正处于危  相似文献   
6.
郭弘 《社科纵横》2008,23(9):94-96
<捣衣>诗是离乱之世的戍妇一曲吟魄与离魂的悲秋之音,作者杜甫以"意致凄然,妙在含蓄"的艺术手法,营造出"淡而有味"的艺术境界,散发出凄婉动人的悲剧美,传达出作者哀婉深蕴的人生唱叹,达到了艺术性和思想性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7.
我国近几年涌现出的后宫剧,对电视剧市场产生重要影响。作为一种收视类型,影响观众收视习惯和心理;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产品,其创作、营销具有自身特性。从中国后宫剧现状、创作特点、营销方式等方面出发,剖析后宫剧对大众文化消费的影响,进而提出发展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郭弘 《兰州学刊》2004,(4):242-243
文中对柳宗元的山水诗进行探赏,柳诗不是单纯客观地再现自然,而是于山水中融入身世遭际,抑郁情怀与幽静的反思,内含着骚怨精神与悲凉气韵,从而使其笔下的山水具有浓郁的主观色彩、丰厚的现实内蕴与情感深度,形成一种文化品格.因此,融入强烈的现实观照与人的现实精神的柳诗,在思想上与艺术上具有深厚的创获.  相似文献   
9.
郭弘 《社科纵横》2004,19(5):132-133
民国时期甘肃藏区的教育体制呈现多元并立的格局 ,本文试就其近现代新式学校教育的历史沿革、理论渊源、运行实践及其历史地位予以分类述评。所涉资料均以民国时期的历史档案及社会调查等第一手资料为依据 ,并参照有关学术著作予以参佐、补充和考证。作者认为民国时期甘肃藏区新式学校教育的蕴生与发展 ,是甘肃藏区社会的重大历史变革 ,研究其理论与实践活动 ,对推进新时期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仍有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郭弘 《兰州学刊》2009,(6):194-196
《忆秦娥·子夜歌》以一个凄伤的思妇为抒情角色,借助四种愁媒,通过视听感受,将离情别绪渐渐深入,寓动有静的春景映现出人物心境。残春的印象,由时序流迁引发感慨,写出思妇对爱情与生命的抒感,寄慨人生。离愁作为爱情的独特体验在这首词中传达出一种非凡的诗意,呈现鲜明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