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04篇
  免费   396篇
  国内免费   75篇
管理学   951篇
劳动科学   31篇
民族学   128篇
人才学   166篇
人口学   16篇
丛书文集   4345篇
理论方法论   716篇
综合类   7006篇
社会学   859篇
统计学   57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156篇
  2022年   111篇
  2021年   199篇
  2020年   211篇
  2019年   236篇
  2018年   95篇
  2017年   204篇
  2016年   248篇
  2015年   423篇
  2014年   788篇
  2013年   719篇
  2012年   863篇
  2011年   882篇
  2010年   777篇
  2009年   878篇
  2008年   1070篇
  2007年   936篇
  2006年   856篇
  2005年   756篇
  2004年   755篇
  2003年   736篇
  2002年   759篇
  2001年   583篇
  2000年   337篇
  1999年   215篇
  1998年   138篇
  1997年   128篇
  1996年   62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现阶段,我国社会管理领域依旧存在着管理失范的现象,然而社会管理的规范程度,直接关系到档案价值的高低,基于此种情况,笔者以社会管理失范现象的具体体现作为文章内容的切入点,并对社会管理失范对管理档案价值的影响的应对措施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浅见,希望能对相关的管理人员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12.
高价早教现象是社会失范现象,目前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介绍了高价早教现象的表现,并重点从社会学视角,以社会失范理论分析了高价早教现象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3.
儒家友德对于救治社会的个体化带来的个体人际冷漠、社会疏离、身心失衡等道德问题乃一剂良方。它鼓励个体将他者视为生活中的伙伴,以友善互助为基准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强调个体在关注自我的同时需兼顾社会公义,要以社会规范为普遍的价值标准,尊重公共利益;主张个体应积极借助他者的力量,与他者互相激励和引导以追求高尚的人生境界。上述理念实效的产生还需以对儒家友德的现代转化为基础,该转化主要表现为从"友爱"到"友善"。  相似文献   
14.
田耕 《社会》2019,39(1):71-97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学民族志在田野工作和叙事复兴中与传统人文学汇聚,显著扩展了自己的学科边界。但是,这种扩展并没有解决社会学民族志在深度的经验发生和强烈的理论诉求之间遭遇的紧张。对于这种紧张,本文主张再访早期社会研究的田野,即19世纪末期到一战之前的若干典型研究,从中反思早期社会学田野工作是如何在“直接经验”的倾向中完成类型化,以及如何在这个经验感获得的同时改变对社会世界的道德想象。早期社会学的田野工作的力量之一不在于以规范的诉求压制经验感,而是以独特的情感结构连接经验的观察和道德理想的重生。由此,我们不仅需要反思诸如社会调查到社区研究这样的简单思路,更要重新理解理论史上所谓的“进步主义式”的道德本身。这一工作对重新认识早期社会研究和今天的社会学民族志都具有意义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15.
16.
内疚是个体在自我道德评价过程中意识到自己或他人思想、言行违背了某种道德标准,并觉得自己应为之负责而产生的一种不愉悦的、自我聚焦的情绪体验。适度的内疚具有亲社会效用和道德发展功能,而过度的内疚则有害身心健康发展。现有研究不仅从内部焦虑、依恋关系、因果报应、交换互惠和脑神经机制等方面揭示了内疚产生的机制,还从道德发展水平、共情能力、认知归因、气质类型、教养方式等方面探讨了内疚情绪的影响因素。今后研究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对个体内疚情绪培育和管控路径的发掘,以充分发挥内疚在完善个体道德品质、促进人际合作、实现社会稳定和谐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此外,进一步拓宽研究视角、统一研究范式,加强脑神经机制及跨文化研究等也是今后研究应予关注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7.
尽管“道德缺失”是转型期中国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但当代的“道德缺失”现象并非严重到了危机阶段,中国古代也不是“道德天堂”。今天的道德困境可以归因于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这种问题的解决,需依靠有效的维护机制作为保障。落实到根本,还是要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市民社会。  相似文献   
18.
不同文化规约下的人们都希望水土资源更适应自己的需要。因此,人类对水资源的维护其实在于实现人类自身的延续和发展,而优化水土资源的匹配使之适应于不同的需要,以及因地制宜地提高水土资源的利用价值,这是不同文化下各民族所共同期待的。但水土资源维护的目标与行为在各民族间出现偏离,进而会出现失范。这样的偏离与失范导致了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失衡与生态危机。因此,对水土资源维护失范矫正的实质不是要另造水土资源,而是通过社会力量的努力保持水土资源固有结构的稳定,以确保人类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9.
一稿多投是学术界由来已久且难以医治的顽症。究其原因,主要是科研压力之下作者的投机心态、作者投稿经验的匮乏、稿件时效性的压力以及网上投稿的便捷与低成本等因素使然。一稿多投会造成编方人力资源的浪费,容易引发一稿多发,挤占宝贵的版面资源,引起版权纠纷,破坏学术诚信,扰乱科研秩序。要从加强制度建设、加大惩罚力度、利用高科技进行防范、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学术道德教育、提高编辑效率等方面,把"他律"与"自律"结合起来,惩防并举,标本兼治,多管齐下,齐抓共管,从根本上规范科研活动,根治一稿多投顽症。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道德素质一直是社会关心的问题,而目前高校学生评优机制中却缺失道德评价内容,从而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学生评优机制的基本情况,然后对高校学生评优机制中缺失道德评价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高校学生评优机制中道德评价的重构建议,以供广大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