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2篇
  免费   102篇
  国内免费   13篇
管理学   173篇
劳动科学   13篇
民族学   210篇
人才学   68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525篇
理论方法论   125篇
综合类   1521篇
社会学   404篇
统计学   44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94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104篇
  2014年   219篇
  2013年   228篇
  2012年   270篇
  2011年   269篇
  2010年   263篇
  2009年   249篇
  2008年   277篇
  2007年   164篇
  2006年   110篇
  2005年   99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6 毫秒
101.
现代性导致的记忆危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现代社会的线性时间结构中断了社会发展的连续性,造成了记忆的断裂;媒介技术的发展产生记忆悖论:在提供丰富多样的记忆手段的同时却加速了遗忘,造就了技术性失忆的状态;现代社会的消费主义使记忆娱乐化,导致了记忆历史意识的隐退。对记忆现代性危机的解答促成了记忆研究的文化学转向,继而开启了文化记忆研究。  相似文献   
102.
《社科纵横》2019,(7):138-140
本文在认知负荷模式的理论基础上,根据吉尔(Gile)的交替传译口译模式,探讨了交替口译中记忆与笔记的注意力合理分配问题,在以技能训练为主导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类型口译场合,分专题设计口译训练。使用这样的口译训练模式来全面提高民族院校口译教学水平,多方位提升学生口译能力。并且提出了在交替口译教学中记忆和笔记的原则及方法。  相似文献   
103.
秦汉之际儒学衰败与兴起的历史,也是儒家在政治领域中沉浮的历史。这段历史充分体现了当时文化继承与政治革新的纠葛。先秦儒、法两家同属于中原文化,拥有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然而他们却在构建自己的政治理论之时,因为对汤武革命、《诗书》典籍等历史文化的不同选择,走向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也呈现出不同的结局。这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政治革新之时,必然要解决如何继承文化的问题。若要解决政治革新和文化继承之间的纠葛,就必须清醒地认识把握并实现文化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4.
105.
华林  邱志鹏  杜其蓁 《民族学刊》2020,11(2):8-14, 121-122
藏族档案文献资源体系的构建,对改善馆藏藏族档案文献资源结构,做好资源建设工作有推进作用。论文分析藏族档案文献资源建设存在问题,阐释资源体系构建理论依据、实践基础和现实意义,提出资源体系构建框架与实践应用建议。这一资源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开展藏族档案文献资源体系化建设,完整构建、保护与传承这一珍贵藏族记忆。  相似文献   
106.
被卡尔维诺称之为"我们时代最重要和最有天赋的作家之一"普里莫·莱维在言说的困境中不断突围,书写和反思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浩劫,并建立了自己独特的记忆典范和书写范式。莱维从自我救治的创伤书写最终转变为对人性的反思,成就了奥斯维辛幸存者文学书写的伟大志业。  相似文献   
107.
台湾客家精神特征的形成,来自客家族群开山拓土的迁徙历史和悠久的文化记忆,又可追溯到源远流长的河洛文化底蕴。透过台湾客家文学创作,在铭记故乡的祖根文化记忆、传承耕读文明的客家庄生活方式以及坚守客家的语言、族谱和民间崇拜等方面,都可寻觅客家族群生活中保留的河洛文化遗风,也由此见证了客家“根在中原”的历史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108.
作为公众史学的一部分,公众记忆产生的条件与公众史学一致,即能认知和思辨的公众和能自由对话交流的空间.公众空间在这里是一种社会建构,具有时间和社会维度,它决定了产生于其中的公众记忆具有文化性、社会性和集体性.本文主要探讨公众记忆的定义与特征,从公众史学的角度分析中国城市近十年来陆续实施的“城市记忆工程”,进而剖析档案与公众史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9.
孙歌 《日本学刊》2022,(1):141-158
日本战败之后,经历战争的一代知识分子曾经为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而致力于思想与知识生产,但随着世代更迭,战争记忆的传承在思想史上经历了一个断裂时期,而日本的学院体制也妨碍了其中国观的建设性发展。竹内好在这个时期敏锐地察觉到,日本社会对中国日益失去探求心的现象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危险,即在日本,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未知国度”。中日之间为了真正消除战争,相互理解并不能仅仅停留在友好的层面,竹内好设想的“内在于日本的中国”至今对我们仍具有认识论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