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2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9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
试论陆贾在学术、思想领域的创造性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贾在秦汉之际这一独特的历史时期,以其气势宏大的学人风范,做出了许多开创先河之举,如其《楚汉春秋》在命名和创作方面均在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赋作自成一派,在汉赋发展方面也有重大贡献;其主张"过秦"又引发后人,形成对秦政的系统批判。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审时度势引导刘邦倡儒、重儒,为汉武帝独尊儒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汉初,作为统治思想和官方学术的道家学说广泛流传。陆贾强调遵循天道,顺天而动,倡导无为而治。贾谊在建构自己的思想体系时,也对道家之说多有采撷和发挥。韩婴则承于道家之说,将黄老之学天道自然的思想进一步贯彻到社会政治领域。《淮南子》的出现更使道家学说得到明显的深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新语》中的无为思想主要源自儒家的“道德导向无为”, 并非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黄老道家的“自然无为”;《新语》的理想治国模式与儒家大同思想相似,而异于黄老道家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4.
赵杏根 《阅江学刊》2012,4(5):62-68
西汉儒家秉承先秦儒家“民本”、“农本”、“节用”、“尚礼”等思想,对生态保护而言,利大于弊。西汉儒家在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生态保护方面,继承了先秦儒家“用之有度,取之有时”的思想,在注意到开发资源可能导致生态灾难、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选择和对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感恩等方面,对前人有所超越。西汉盛行的“灾异说”把生态灾异政治化,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误导了人们对生态灾异真正原因的探求,影响了生态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作为汉帝国国家理论建构的第一人,陆贾在汉初对南越王国的两次出使,开创了汉代民族政治学的"南越模式",即以文化认同为核心的"大一统"政治理论为基础,以"拜爵封王"的羁縻政策为中心,以朝贡与恩赐为权利义务,构成中央王朝与民族地区王国之间的外部关系的联系纽带。此一理论与实践,成为其后历代王朝统治者对南方地区民族政治问题处理的基本样式,对我国历史上的民族政治学发展与民族关系史的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17.
21世纪以来,学术界对于陆贾与《新语》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学者们关于陆贾与《新语》的思想属性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哲学思想属性、政治学思想属性和史学思想属性。这对深入研究陆贾的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新语》——汉代儒学制度化的理论先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习惯于把儒学制度化理论归功于董仲舒,而往往忽视陆贾的作用.陆贾在其<新语>中对儒学与王权结盟的方式--儒学制度化,儒学制度化的三种具体形式--儒学法律化、儒学礼仪化、儒学习俗化,儒学如何制度化--改造儒学、寻求王权支持等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董仲舒正是沿着陆贾的路子使得儒学制度化,故陆贾其书<新语>实则是汉代儒学制度化的理论先声.  相似文献   
19.
陆贾是西汉初年将儒学与王权相结合的首位尝试者。陆贾《新语》所寓含的思想,探其本源,都与儒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陆贾天道观也秉承荀子的天道观,又有所发展。归根到底也是属于儒家思想范畴的。  相似文献   
20.
"设计异化"(设计由造福人异化成祸害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亟待解决的难题。陆贾思想涉及"设计异化"命题,揭示"以人为本"导向误区,"以仁为本"才是出路,故有重要的当代价值:要防止"设计异化"、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实现设计理念的伟大变革:从"以人为本"转为"以仁为本",即从当前以人为中心,仅关爱人及其需求,转为不仅"亲亲":关爱用户及其需求,还须兼顾并推及到"仁民爱物":关爱他人、人类,关爱万物、自然;最终实现人心(人内身)、人我(人与人)、人物(人与其它物种、人与产品)、天人(人与自然)四重合谐,即"设计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