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9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5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8篇
丛书文集   254篇
理论方法论   43篇
综合类   713篇
社会学   34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31.
戴小花  周宁 《社区》2012,(21):12-13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千多年前,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绘出了一派和谐幸福、安居乐业的美好画卷,并成为世人孜孜追求的理想生活。今天,重庆市永川区中山路街道卧龙凼社区龙洲锦绣小区的“八和”幸福家园正在演绎着一个现实版的桃花源。  相似文献   
32.
“桃花源”因陶渊明的作品《桃花源记》而名满天下,千百年来,人们对它的追寻与考证从来不曾停止过:“桃花源”到底在哪里,它究竟是一个虚构的艺术世界,还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存在?如果真的曾经存在过,那么,它又在哪里呢,它所展示的到底是怎样一种文化环境?民族学家彭伊立、覃武陵在其父彭泊先生(我国50年代对土家族进行民族认定的先驱之一)民族思想的影响和启示下,对桃花源与武陵蛮的渊源进行深入研究,以失落了2000多年的巴文化为契机,运用民族学的新理论以及考古界、地质地理界和现代科技最新成果,对“桃花源”这一千古悬谜做出了大胆、独特而合理的推测与解释。本刊曾在2004年第5期刊发过两人撰写的《〈桃花源记〉并非虚构》一文,阐述了“东晋末年我国武陵山区腹地‘武陵蛮’的生活现实是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写作原型”这一观点。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在“争鸣”栏目对彭伊立、覃武陵两位先生近期撰写的该专题系列文章予以连续刊载,希望能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  相似文献   
33.
周毅 《老友》2009,(11):11-11
胡耀邦同志一生博览群书,知识渊博,在业余时乐于赋诗。在此搜集整理的几则胡耀邦临场改诗、对诗的故事,足以让我们共赏他博古通今、才华横溢的  相似文献   
34.
陶渊明劝学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返乡,过起了田园生活。他每日饮酒作诗,倒也自得其乐。不料,他有一天遇到了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35.
李剑锋 《文史哲》2012,(4):116-123
清末钟秀《陶靖节纪事诗品》和方宗诚《陶诗真诠》在归陶入儒时没有停留于概念化的文化归属上,而注意强调陶渊明不同于佛教、道教、隐逸等其他文化的个性,注意揭示其独特的存在特点、生命境界及其修养路径,即与天人同流一体、"无入而不自得"的生命境界和"素位而行"、"修身以俟"的儒家修为路径,从而完成了中国古代陶渊明接受史上最为深细和系统的儒家陶渊明观。  相似文献   
36.
征稿启事     
《九江学院学报》2009,28(1):F0004-F0004
  相似文献   
37.
陶渊明并不是生来就愿意隐居乡野不问世事的,他的诗和人都受到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出仕之前他有着修身治国的志向,希望能够实现抱负,只因乱世当头,不得济世.躬耕田园之后,他安享天伦之乐、邻里之亲、朋友之情.后来生活日渐窘迫,他恪守孔子遗训,固穷守节,终其一生.  相似文献   
38.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被收录在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必修第5册,其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作为人格具有极大可塑性的中学生而言,他们对陶渊明的榜样式的模仿会不会也埋下"归隐"的种子,在今后社会的强烈竞争中生根发芽并且消极的看待生活和工作?答案是肯定的。当今社会许多80后就选择了"归隐",或行为上的归隐,或精神上的归隐,这与时代的发展相矛盾。为避免这一现象的扩大化,在学校的教学中应从教师的引导入手,让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此文时辩证的看待此文的价值,明确的意识到"归隐"的当代价值,树立积极进取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39.
陶渊明,是晚唐诗人心中的精神标志,陶诗的田园风光,是晚唐诗人的精神栖所。晚唐诗人的志节和气质,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陶渊明三径、五柳、东篱酒的影响,而他们啸傲于山水,放情于远野,也显然得到陶渊明田园情怀的导引。在陶渊明接受史中,晚唐恰恰处于由认知、阐释到原型意义衍变的关键阶段,也是陶渊明从唐代形象的、感性的传播到宋代理性的、哲思的接受过程中一个重要转折点。理解这个转折点,对陶渊明影响史研究和晚唐诗歌研究都有裨益。  相似文献   
40.
彭树欣 《兰州学刊》2009,(9):171-173
随着文明的进程,文明的奴役问题也被提出来了。抗击文明,不是回到纯粹的自然,而是建构精神世界、精神家园。陶渊明田园诗的价值在于,反抗奴役,建立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在文明的奴役越来越严重的今天,陶渊明的田园诗也越来越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