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9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77篇
社会学   5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本文通过对池莉小说《你》中主人公陆武桥的角色分析,揭示了小说思想内涵的四重奏性质,探讨了池莉小说的烦恼主题。  相似文献   
12.
13.
从《戏为六绝句》看杜甫的诗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诗之所以有如此空前的成就,亦在于其有较全面、较先进的诗歌观念;而杜甫的诗歌理论,散见其所著诗篇,较重要者有《解闷十二首》及《偶题》两篇,其中能自成体系、奠定杜甫论诗主张者,为《戏为六绝句》一篇。本文分析探讨了《戏为六绝句》的创作动机,并对其诗学内涵重新作了疏证,又联系其它诗篇中的有关诗学理论的诗句,综合讨论了杜甫的诗学理论  相似文献   
14.
探讨杜甫的人格修养与诗歌创作形态的关系,提出并阐明以下观点:杜甫的文化心理结构以儒学为主体,他有远大的政治抱负,时刻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忧国忧民,悲天悯人,其人格修养深厚博大;如此的人格修养加上精湛的艺术修养,体现在诗歌创作中,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文本形态:既有对社会生活的精炼概括,又有真实传神的细节描写;情感纯正忠厚,境界雄浑阔大;抒情结构多千回百转;既出新变化无穷,又法度森严。  相似文献   
15.
论《史记》人物悲剧超越性的艺术之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史记》多是悲情人物的悲剧之美,这并不是由于司马迁笔下的人物注定要如此,而是太史公在深刻的体悟中将自己的悲剧之思投射于人物,通过浓墨重彩的艺术烘托,使得这些悲剧更具有震撼性.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崇高美、悲壮美。超越性是司马迁笔下人物悲剧的共性,司马迁主要是通过对悲剧人物超拔的行动、超凡的才智、超常的功绩及超然的赴死等艺术描写来表现的。  相似文献   
16.
<敕勒歌>由少数民族成员用自己的民族语言演唱,抒发的是民族历史的情怀,风格雄浑悲壮.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今河南诗坛,李洪程是位具有一定影响的中年诗人。其诗以简约洗练、风骨英朗见长。诗集《人生乐天图》是诗人人生境界的诗化结晶,体认着执著的人生追求与道德张扬。由率意走向哲理、由冲淡走向雄浑是诗人诗艺创造的运行态势,而把农家子的赤诚心态与文人诗的审美意象结合起来,并努力升华为一种时代思绪与风流,则是诗集鲜明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8.
辛弃疾的创作风格多种多样,而在其诸风格中占主导地位的豪放词风也别具一格。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又以词的当行本色出之,加以发展。在双重审美追求中,创造出一种悲壮苍凉、顿挫沉郁的风格。与之相应,在文本思想上,作者将爱国豪情与抑郁忧思凝注一体。在表现手法上,作者采用了比较曲折的表现手法,比兴用典,借古喻今,营造廓大的词境,备写沉郁顿挫之意。  相似文献   
19.
一棵枯树,秃立在荒村外的陌野。 某夜,风高月黑,枯树遽起怪叫,怪叫极为凄厉。起先是嘶嚎出恐怖的长声,继而则渐显得短促,似更为惶急。哀嚎终于喑哑下来,渐低渐弱,终成绝望的强忍着的呜咽。  相似文献   
20.
吴泽顺 《民族论坛》2007,(10):48-49
<正>茅屋秋风,雨脚如麻,似铁老被,永夜悲语,是杜甫诗中常见的意象。悲苦的生活经历,拉近了诗人和普通民众的距离,发而为诗,故能以一己之悲体察苍生之苦,进而为天下冻馁的寒士怆然歌哭,其诗风也因而显博大深沉,苍凉悲壮。杜甫因此被后人尊为诗圣,得到上自封建帝王,下及平民百姓的一致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