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6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顾城诗歌意象的解读显示 :回归自然和女儿国是顾城理想王国的最高境界 ,在理想的追逐与破灭中 ,又对死亡有着独特的预测性体验 ,最后漂泊无依的顾城渴望家并终于回归了“家”。  相似文献   
12.
在剑桥学派那里,任何思想文本(text)的“合法的”意义,必然是一种“历史性的”意义,而要获得思想文本的“历史性的”意义,就必须复原该思想“文本”所由以产生的特定“语境(context)”。这一点在剑桥学派对洛克的《政府论》所做的修正性诠释中凸显无遗。长期以来,对于《政府论》,一直存在着两种相互竞争的、迥然不同的解读模式:一种观点认为它是光荣革命的辩护书,其目的是驳斥霍布斯的绝对君主理论(absolutism theory),并进而重建权力合法性的来源(这种方法仅关注《政府论》的下卷);  相似文献   
13.
顾城的诗歌创作始于少年时代听到自然界中一种秘密的声音,为了回答这种大自然的召唤,他正式开始写诗,在初期代表作《生命幻想曲》的创作中表达了人与自然合为一体的心愿。他的这个体验也就成为他一生创作的出发点和回归的目标。但是,"文革"末期他回到北京,开始跟人交流、参与社会活动,他的语言被规范,作品的内容也开始带有社会色彩。顾城在初期的创作体验中领悟到诗歌及其语言来自一个超越理性的地方,而回到城市失去大自然之后,诗人只能从探求自己的内心世界获得灵感。这种对内心世界的探求使顾城对理性的自我和认识到的日常语言产生怀疑,结果他诗的语言逐渐失去了意义和意象的连接,同时也让他突破了自我理性和非理性的界限。但突破了界限的非理性不断侵袭他的理性世界,使他备受折磨。为了克服这种恐惧感,他要恢复原先跟大自然自由交欢的诗歌创作状态和心境,所以试图进行原始生活,同时也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和哲学。顾城最后理解到自然不仅是大自然,也是一种和谐的心境。他为了实践这个"自然之境",通过创作试图超越语言意义的有无和自我的理性与非理性的界限,来克服非理性随时侵袭的恐惧,以得到心灵的平静。  相似文献   
14.
从舒婷称顾城为"童话诗人"之后,新时期文学界一致将顾城看作是当代唯一的一位"童话诗人"。但考察顾城一生所创作的2000余首诗歌,远不是一个"童话"可以概括的,其中存在大量的"非童话"因素。从创作历程上看,顾城的"童话诗"主要是在其创作早期完成的。这部分诗歌作品在顾城2000多首诗歌中只占有很小的比例。从创作内质上看,代表着顾城诗歌艺术水准的并不是其"童话诗",而是他以反思文革为背景的、带有强烈批判现实主义色彩的"朦胧诗"。即使是顾城早期的"童话诗",从写作目的来看,也大都与"童话"精神有所背离,其中有太多的与恐惧和死亡相关的"反童话"因素。这些"童话诗歌"从批判社会的意义上来解读更符合其诗之本意。因此,从整体上看,以"童话诗人"给顾城定位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其诗歌全貌的一种遮蔽,甚至是一种深刻的误读。这种定位既不利于我们全面认识顾城,也大大矮化了顾城的诗歌成就。  相似文献   
15.
顾城被人们称为"童话诗人",他的童话世界已成为一种思想,一种诗歌和生活的理念,他带着这种思想理念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也演绎了他另类的人生.本文通过顾城人生中一些重要的因素来分析诗人"童话世界"的产生、发展和结局.  相似文献   
16.
在诗歌史上的小诗传统与20世纪80年代的社会时代语境的共同作用之下,小诗在新时期再度勃兴。本期小诗创作从整体上看比较活跃:作者多,作品众,与前期(冰心时期、田间时期)相比,小诗的发展更加壮大,其生长空间也在逐渐蔓延扩大。小诗诗人们的各种内心情绪得以真正释放,各种题材、各种主题得以自由表现,各种风格也得以同时相容共存。本期小诗在题材与主题上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初期表现对历史和过去的回顾与反思的小诗集中,并形成一大景观;另一点是山水小诗大量出现,并且有成就突出的诗人。本期小诗比较讲究艺术技巧,注重诗歌的艺术性,在艺术上比以前的小诗更为成熟,其美学价值大大提高。本期的代表诗人有顾城和孔孚等。  相似文献   
17.
难忘的16岁     
徐刚 《成才与就业》2014,(24):35-37
正我的16岁似乎已经很遥远了,但其实也只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正逢改革伊始,社会酝酿着巨变,我被上海市第六十一中学录取,开始了高中生活。恩师"老先生们"提起高中生活,就不得不说学校里的众多老先生,当时对老师不论男女一律尊称为"先生"。他们个个儒雅庄重,博古通今却要言不烦,教学格外精彩。面对他们,我和同学们不敢放肆、不得不收起自己的不安分,踏踏实实地对待课业。在他们的谆谆教导下,我探知到文学的风雅、历史的深邃、科学的浩瀚。  相似文献   
18.
声音     
正你被那些艺术家的传奇所迷惑,相信艺术家的生活是最好的一种生活方式,现实中经历磨难的人总以为成为一个艺术家就能解决问题,实际上是问题更多了。很多人由此成为牺牲品,他们真应该干点儿别的。有些艺术家对待他们的孩子、妻子和朋友非常操蛋,可他们的小说、诗歌和绘画又不错,我觉得这是一种可怕的等式。如果艺术让残忍变得合法化,那还是别搞艺术了。人们应该做那些与人为善、彼此欣赏的事情。  相似文献   
19.
刘春 《可乐》2010,(6):71-71
1979年4月,23岁的顾城写下他流传最为广泛的诗歌《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1979年7月,顾城在上海至北京的火车上遇到谢烨。两个人正好坐在一排,于是很自然地攀谈起来。分别时,顾城给谢烨留下了地址。几天后,两人在北京又见了面。谢烨离开北京时,顾城专门去车站相送。  相似文献   
20.
顾城诗歌构建的"童话世界",实质上是一种"乱世童话".而这一特征只有从语言策略的角度考察才能明辨其独特性和基础性,以及作为时代症候的见证与隐喻意义."乱世童话"的产生与危机,是经验与诗歌互动、摩擦的结果,更昭示着诗歌语言作为诗人面对个人与历史的基本方式的迫切性与根本性.从语言本体角度介入顾城"乱世童话"的哗变与危机,为重新认识顾城诗歌的美学策略和反思当下新诗的语言处境及美学危机提供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